文档介绍:婴幼儿品德教育
一、胎教:
古人怀孕期间坐卧行走、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都要符合礼仪道德的要求。明末清初的王相为宋王应麟《三字经》作注:“妇人有妊,坐不跛倚,行不乱步,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不出乱言,不食邪味,常行忠孝、友爱慈善之事,往往生子聪明,才智贤德过人,此未生之胎教也。”《史记》中也记载有关知识。如果错过了胎教时期,也不要太悲观,后天的教育还是主要的。很多人批评没有教养的人会说:“有娘养,没娘教”,就是说妈妈们只给了孩子身体和身体生长发育的营养,没有给孩子好的后天教育。
二、言传:
是指父母对孩子品德进行的正面直接的引导和教育。要根据每天身边发生的大小事情,孩子的某个行为语言,随时随地地给予肯定表扬或否定批评。周易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亡身。”后来刘备对他的儿子阿斗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也都是这个道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即使他还没有学会说话,家长也要注意在孩子面前所说的话的道德感,随时跟孩子说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但不能啰嗦。要给孩子体味、认识、改正的时间。
1、正面对孩子说出父母的期望:直接针对孩子的行为表达父母的肯定或否定态度;
2、旁敲侧击表达对孩子的期望:通过评价身边其他孩子的行为,表达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态度;
3、看似无意其实有心地表达对孩子的期望:在看动画片、讲故事的时候表达。
家长在表达时候一定要态度平和,客观,可以在表达爱憎的时候有感情色彩,但不要过分激动,以免对孩子情绪产生不良影响。
举例:
如果孩子说:不给妈妈吃,也不给爸爸吃。这个时候,很多妈妈就会马上批评孩子,指责孩子不懂事。其实,孩子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形成,他并没有觉得这种行为就是被成人认为的自私、没良心、不懂事,孩子还没有把行为本身和道德规范联系起来,所以这个时候,家长一定不要用成人的观念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对孩子进行十分严厉的批评。
那么是不是就不管呢?也不对,因为行为做多了,就成了习惯就成了观念。他逐渐长大后会觉得这样做很正常,再改正就困难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正确的做法是:不动声色地问宝宝,为什么不给妈妈吃?因为你一变脸或变了声音,宝宝就害怕,就会不自觉地说出不是他真实心意的理由,本来孩子就很小,语言组织能力还不一定很好,家长要是大声或生气地质问,孩子就更不会表达了。只有和颜悦色地和之前的语气一样地问,才会得到最接近宝宝本意的原因,然后,再根据宝宝的原因,迅速寻找对策。可能宝宝的回答会有很多种:
1、这个好吃,宝宝要多吃;(比较简单的对美味的追求—要教孩子学会分享好的东西)
2、这是宝宝的,不是妈妈的;(会区别自己和他人了—引导孩子学会团体意识合作意识,以后会很好地处理和小朋友的玩具之争)
3、妈妈是大人,宝宝还小;(能区分年龄大小—教孩子明白长幼之分,孝顺的由来,小孩子对年长的人要怎样对待?)
4、宝宝要给奶奶吃;(出乎意料的回答,马上表扬—懂得回报的孩子)
5、宝宝要给弟弟吃;(表扬—懂得关爱呵护弱小的孩子,善良憨厚型)
6、这个不好吃,宝宝给妈妈吃好吃的;(令人感动的回答—表扬,能区分好坏,智慧型,继续引导孩子怎样做才会让宝宝妈妈都吃到好吃的?诸如好好学习,读书,好工作,赚钱一类)
7、妈妈吃没了,宝宝没有吃的了。(懂得忧患意思,能从眼前预测未来,智慧型,给孩子一个安全感,让他对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