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
主编陈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高小峰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果宏峰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
孔垂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那彦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
牛远杰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乔庐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孙光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孙颖浩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王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杨为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叶章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目录
第一节指南制定的背景、目的与方法
一、指南的目的与必要性
二、指南制定的方法
三、说明
第二节总论
一、基本定义
二、分类
三、流行病学
四、致病菌与发病机制
五、细菌耐药性
六、诊断
七、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后
第三节各论
一、单纯性尿路感染
二、复杂性尿路感染
三、导管相关的尿路感染
四、泌尿外科脓毒血症
第四节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指南
一、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
二、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
第五节泌尿系感染的随访、预防和患者教育
一、尿路感染的随访
二、尿路感染的预防
三、尿路感染患者教育
附录常用抗菌药物名称中英文对照
第一节指南制定的背景、目的与方法
一、指南的目的与必要性
目前国内泌尿外科医师在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及抗菌药物应用方面研究较少,在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缺乏明确的指导,同时由于泌尿外科各类导管的普遍使用、内腔镜操作的增加等,使得相关的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增加,而在治疗方面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指南以提高泌尿外科医师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并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以期达到中国泌尿外科医师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和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化的目的。
二、指南制定的方法
由于泌尿系感染几乎涵盖临床各个科室,而且涉及抗菌药物使用问题,所以我们在制定过程中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与方法,检索了国内外大量文献(以近五年的文献为主),经过反复讨论,并与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以确保指南
的准确性。
在我们的文献评判过程中,根据以下标准判断具体文献的可信度:
Ⅰ度 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研究
Ⅱ度非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或实验性研究
Ⅲ度非实验性研究:比较研究、相关调查和病例报告
Ⅳ度专家委员会报告或临床权威人士的经验
推荐意见的定义:
推荐已经被临床验证,并且得到广泛认可的内容
可选择在部分患者得到了临床验证
不推荐尚未得到临床验证
三、说明
本指南的适用范围为成人的泌尿系统非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在指南的制定中,我们没有包括泌尿系结核、泌尿系统特异性感染(寄生虫、真菌感染等)、性传播疾病、生殖系统感染、肾移植相关的感染、小儿泌尿系感染。
第二节总论
一、基本定义
泌尿系感染又称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泌尿系统各个部位感染的总称。
尿路感染尿路上皮对细菌侵入的炎症反应,通常伴随有细菌尿和脓尿[1]。
细菌尿正常尿液是无菌的,如尿中有细菌出现,称为细菌尿[1]。细菌尿定义本身包括了污染。因此,应用“有意义的细菌尿”来表示尿路感染。
无症状菌尿患者无尿路感染症状,但中段尿培养连续两次(同一菌株),尿细菌数>105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ml [2]。
脓尿尿中存在白细胞(WBCs),通常表示感染和尿路上皮对细菌入侵的炎症应答[1]。国内通常使用脓细胞(炎症时白细胞发生变异或已残缺,其外形变得不规则,结构不清,称为脓细胞)来定义,实际上尿标本室温久置后,因pH值、渗透压等改变,白细胞也可产生退行性变,难与脓细胞区别,所以白细胞和脓细胞在尿中出现其临床意义相同。
二、分类
尿路感染按感染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依据两次感染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孤立或散发感染(Isolated or sporadic infection)和复发性感染(Recurrent infection),复发性感染可以进一步分为再感染( Reinfection)和细菌持续存在(Bacterial persistence):再感染指外界细菌再次侵入泌尿系引起的新的感染;细菌持续存在指复发性感染由存在于泌尿系中的同一细菌(如泌尿系结石或前列腺疾病)再次发作产生,也称为复发(Relapse)
由于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系统在解剖上是相通的管道系统,发生感染时临床上常难以明确区分,按感染发生时的尿路状态分类的方法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更大。可分为以下几类:
单纯性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