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毛泽东诗词看毛泽东同志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学号:
姓名: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十分重视文学艺术思想的探讨、研究和建设。他富有文采,在诗词、书法等文艺领域独树一帜而占有一席之地。
毛泽东同志一生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这些作品深深寄托了他的革命信念,同样也艺术再现了其救国救民的理论,描绘出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的的绚丽画卷。
一、毛泽东诗词描绘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清平乐蒋桂战争
1929 秋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梁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军阀战争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整体格局背景下中国特有且不可避免的现象。“今天的暂时的妥协,即酝酿着明天的更大的战争。”《清平乐·蒋桂战争》这首词作于红军攻占上杭之后。词中写了蒋桂战争和红四军挺进闽西这两个关联的历史事件。如词的上阕“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以及下阕中的“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等, 就凝练地揭示: 白色政权之间因政权夺利存在着分裂和战争, 造成小块区域的红色政权能够发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造成的深刻苦难, 使得全国的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它决定了小块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 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正式红军存在的情况下, 革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以闽西为例, 闽西的反动统治方面, 没有国民党的嫡系部队, 只有几支战斗力不强的土著军阀部队, 虽然为国民党收编, 但各占一块地盘, 互不相属, 钩心斗角。从地理上看, 闽西地域广大, 崇山峻岭, 交通不便, 有利于红军的活动。毛泽东利用蒋桂战争的时机, 转战闽赣间, 仅用半年时间, 就开辟了闽西、赣南两块革命根据地。
二、毛泽东诗词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内容
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所谓工农武装割据, 即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 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 三者密切配合。而通过描绘重大事件, 阐述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是毛泽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作的诗词的重要着力点。毛泽东的词作《西江月·秋收起义》( 1927年9月) 中的“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就揭示了党能够领导人们开展土地革命的根本原因; 《清平乐· 蒋桂战争》中的“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等句, 则生动描绘了农民开展土地革命的欢欣活跃景象及其无比喜悦的高涨情绪。
菩萨蛮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三、毛泽东诗词展示了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的艰难曲折的历程
大柏地一战发生在1929年2月, 是毛泽东、朱德率部离开井冈山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是役红军消灭追敌刘士毅部两个团。1933年夏,已经被调离军事领导岗位、专任政府工作的毛泽东到宁都视察工作, 在返回瑞金时途经大柏地, 回想起当时的战斗场景而作此词。词中写得轻松: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按理说, 在取得粉碎数次反“围剿”的胜利之后, 中共临时中央对毛泽东的军事指导思想应该有所肯定才是。相反, 毛泽东却被指责为“游击主义”“狭隘经验论”“反对中央进攻路线”等, 被排挤出红军的领导岗位,离开他倾心的军旅生涯, 其内心本该是无比苦闷的。但是《菩萨蛮·大柏地》这首词表现的是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和对革命美好前途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