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元化先生与王国维日期:2010-07-14 作者:陆晓光 来源:文汇报    由华东师范大学史学所主持完成的,浙江、广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20卷本《王国维全集》,终于问世了。这令我想到一年前读过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长期从事《王国维全集》编辑研究,并一直承担编委会具体事务的房鑫亮教授。我从中首次了解到王元化先生晚年关心推动《王国维全集》编辑出版事业的过程。该文题为《王元化先生与<王忆犹新的是结尾一段话:        令我们深感遗憾的是,王先生未能见到《全集》的出版。2008年5月9日,王先生不幸辞世。胡逢祥在电告噩耗时说,他感到很难过,如果《全集》在王先生生前出版就好了。我深有同感。……目前,《全集》20卷基本完成三校或终校,虽然所费时间远远超出了当初设想,但已汗青有日。我想,始终关心《全集》工作的王元化先生如果泉下有知,也应该可以释怀了。        这段话中主语“我们”的所指,应该就是《王国维全集》编辑委员会的全体研究者。如今“全集”20卷果真成为汗青,元化应该可以释怀了。因“全集”的编集出版,我对王元化与王国维学术之关系也有了新认知。        众所周知,“五四”以来很长时期的流行观念中,几乎都把王国维视为顽固反动,或落后守旧、冬烘迂腐的典型代表。上世纪80年代后,这个流行观念有所改变;而90年代以来,王国维被王元化先生作为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首位典范而推重。其时耄耋之年的王元化也开始竭力推进《王国维全集》的编校事业。在王元化《九十年代反思录》等著述中可以读到一系列迄今耐人寻思的对王国维的评赞。至少对我而言,这些评赞前所鲜见。        例如,王元化谈论近代史上对外来文化的认识和吸收过程时强调:“当时对西学的见解,当以王国维最值得注意”;他还曾举例说明在近代翻译文学理论方面,王国维多有“通达深邃”之见,其中有些“至今看来仍切中时弊”;他又将王国维与历来被推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的胡适比较,认为“读胡适书觉过时,读王国维书却不觉过时”,并指出原因在于,胡适吸取西学新义却未融入中国文化中,王国维“不仅能融入,而且自生新义”。        再如,王元化《九十年代日记》中写道:“王国维、陈寅恪、熊十力等,皆主张空诸依傍、精神独立,而决非泥古不化、墨守传统。”而在他《九十年代反思录》中,更有一段关于王国维对于中国现代思想史之意义的明白表述:        我认为过去写“五四”思想史很少涉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是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来的,很少被人注意,倒是表现“五四”文化精神的重要方面之一。王、陈等一向被视为旧营垒中人,被划在“五四”范围之外,我觉得这是一种偏颇。……倘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方面去衡量“五四”人物,那么褒贬的标准会有很大不同,一些被我们教科书或者思想史所赞扬的人物,将难以保持其威名于不坠了。        这样的评断如果成立,应该可以说提出了是否需要修订或补充中国现代思想史叙事的重大课题;这样的评断,也难免会引起或一时而不彰,或经常而可商的回响。然而对我来说,这样一种评断,至少足以印证王元化90年代反思期间,何以会倾注其耄耋之年的有限精力,而推进《王国维全集》编注出版事业。换言之,王元化对于这项事业的重视与努力,不仅是出于通常意义上的对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关怀和热心,而且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