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探秘蛟龙号 中国的深海藏宝图.doc

格式:doc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探秘蛟龙号 中国的深海藏宝图.doc

上传人:aady_ing01 2015/9/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探秘蛟龙号 中国的深海藏宝图.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探秘蛟龙号中国的深海藏宝图
本刊记者进入蛟龙号探秘
蛟龙号为中国绘制一份深海藏宝图
“新蛟龙”:4500米版瞄准市场,
与浩瀚的星空相比,深邃的海洋似乎是人类更易触及的资源宝藏。未来的全球资源竞争,将会在占地球表面积71%、总水量97%的这片蓝色海洋上蔓延开来。
2012年6月27日11时47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062米,%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2013年6—9月,蛟龙号开启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成功带着多位科学家完成多次下潜任务。
蛟龙号已经成为中国经略深海远洋的先行官,它引领着我国建造更多先进的装备,去探索深海远洋,寻找水、深海生物、矿物等那些珍贵的甚至是未知的资源。
蛟龙号成功之后,我国载人潜水器研制开始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4500米级的潜水器,其具有更广泛的科学应用市场,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科学家的科考需求,并将实现90%的国产化率;二是在我国尚属研制空白、但技术要求更高的11000米全海深的第三代载人潜水器,其对整个海工装备的提升和获得国际合作时平等的价格都至关重要。
在吸金能力方面,前者瞄准的就是市场需求,而后者已经显现出商业运作的潜力,并将吸纳巨量的民间资本进入海工领域。
为了实现海洋强国,一大批科研学者、企业家已经意识到,经略海洋要提前出发、超前谋划,这就要求中国的深海技术能早日成熟起来。
蛟龙号研发团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所长翁震平说:“什么叫海洋强国?一个‘深’字,一个‘远’字。在深海和远洋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我们的力量,就是强国。”
为中国绘制一份深海藏宝图
在全球陆地资源愈发紧张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目光投向海洋,被誉为21世纪最具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可燃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以可燃冰为出发点,深海宝藏正慢慢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如今,蛟龙号已在中国南海、东太平洋、西北太平洋等海域执行过73次下潜任务,进行多次科研作业,而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重点考察“冷泉”(可燃冰的海底出口),并以此为起点,让越来越多的“蛟龙”到海洋的更远更深处探秘,绘制一幅深海的藏宝图。
可燃冰争夺战
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因其外观像冰一样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Combustible ice)、“固体***”。
在可燃冰开采方面,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走在了世界前列。这其中,本土能源资源匮乏的日本尤为积极。2013年3月,日本在全球首次实现海底开采可燃冰,并用特殊的技术把可燃冰转换成甲烷气体。
据公开数据整理,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相当于全球煤、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等传统化石能源探明储量的2倍以上,够人类使用1000年。
可燃冰比人们平时使用的天然气更为纯净、清洁、无污染。在标准状况下,1单位体积的可燃冰分解后,最多可产生164单位体积的甲烷气体,其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多出数十倍,被称为低碳社会的理想能源。
参与共同实施开采的日本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物资源机构(JOGMEC)表示,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可向日本提供“下一代清洁能源”,足以满足日本100年的天然气需求。日本政府计划在2018年前开发出可燃冰商业利用的技术。
日本成功开采可燃冰的消息,迫使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加快了对可燃冰开采研发的脚步。
不仅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此也早有对策。早在1995年,印度地质调查局就对其海域进行了有关可燃冰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震资料的初查与复查。在此基础上,印度科学和工业委员会设立“全国气水合物研究计划”,计划在1996—2000年由国家投资5600万美元对其周边海域的可燃冰进行前期调查研究。
日前,印度能源管理局官员透露,该国已在东海岸的孟加拉湾发现了可燃冰,并计划于近期在该地区开挖钻井,进行试验性生产,以确定相关资源的储藏规模。据印度能源管理局初步估计,印度可燃冰中储藏的天然气足以支持该国100年的需求。
经略深海还是要靠自己、早谋划
然而,各国都将可燃冰开采方面的技术视为高度机密。在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签署的能源合作协议中,尽管双方同意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展开广泛合作,但是可燃冰开采方面的技术合作却被排除在外。
据悉,目前我国可燃冰开发的重点还是前期的基础研究,已形成由国家调查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973”项目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的勘察项目组成的勘察投入体系,商业化开采的时间表被普遍认为是2030年。
2013年12月12日,央视财经论坛现场,参与蛟龙号研制的中国船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