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让写作放飞学生的心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写作。”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写作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一点体会。
一、积累素材,拓展知识空间
在农村,有一些老师说:“农村信息闭塞,学生见闻受到限制,缺少课外读物,所以作文学生觉得可写的东西不多。”其实不然,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农村的优势,挖掘作文源泉。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内容。在训练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捕捉所看、所见、所感、所做,如四季的景色、饲养的家禽、田间的庄稼、使用的家具、参与的农活、山中的花草树木、自然中的鸟兽鱼虫、来往的亲戚朋友……身边的人、事、景、物无处不有,关键是要善于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之人,练说练写这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
二、自由表达,倡导真实写作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篮球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篮球赛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打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篮球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
三、情趣引导,激发写作灵感
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一切的创作有赖于人的思维能力的发达和创新意识的产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尖生辉。比如,在教描写景物《校园的槐树》的作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笔和本子,再把学生带到校园里选定的地方,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树,并不断提示学生:先远看,观察树的整体形状;再近看,观察花、树的叶、枝、茎;最后点明花、树有什么作用?经过观察后让学生细细思考,正确进行描述并展开联想。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远看,槐树像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近看,叶子是绿的,形状像大簿扇,枝条不计其数,像无数只手抚摸着大地。”有的学生说:“落下的叶子可做肥料,叶、枝、根可作柴火,他全身是宝。奉献的多,吸取的少。
”有的学生说:“树上是鸟安家的好地方,树下是同学们玩耍的乐园。”……多好的想象啊!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能把自己的独特真实感受写下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只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农村小学生写起来也就能笔下生辉,言之有物,激发写作的灵感。
四、张扬个性,写出真情实感
习作能展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