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在巴山夜雨里打捞诗魂
在多年来的诗歌创作实践和何泽勋饱观人间万态而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在以智者的方式,崇尚与弘扬人类社会本应必须具备的善与诚。至少,在浮躁而俗不可耐的中国社会现况中,何泽勋用行动实证自己与社会存在善根相悖的现世的行为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执着勇敢坚定的践行者,并非夸夸其谈的口头派。何泽勋想用他一己之力召回与感染他身边所及的人,回到人类灵魂世界原本应有的善质之源,使更为广阔的人具有原善,从而提升中国诗歌创作中的干净程度。
在那物化了的人和诗化了的水雾之问,我们能够听到地下运行的思想的怆然之声,窥见何泽勋诗歌作品深处灼热的人文精神,那是何泽勋用他的智慧和耐性,建立起来的一种吟唱在巴山夜雨里的独特的诗歌艺术图式。耐人寻味的是,何泽勋这一富有浓郁大自然气味的当代诗歌艺术是用最古典的诗歌技法表达出来的,这一独特的诗歌文本无疑呈现了当代诗歌艺术的另一种表达途径。
当然,有一点仍然无需回避或无法掩盖。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何泽勋作为一位当代诗人的文化视野和语言修为,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看到他对诗歌的恋恋不舍和“抱残守缺”:不去投奔其它语言媒介所拓展的更大和更自由的空间,反倒驻足在被侵占和挤压后,空间越来越小的诗歌写作之中。作为事物的另一面,何泽勋的勇气和智慧也同时显现:他在坚守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经典性。在这个越来越小的空间中,他依然不断地实验,通过实验来拓展更新的空间和发掘更深的层次。
在近几年的诗歌创作中,何泽勋越来越将视角聚焦于自我,那些具有很高辨识度的、意蕴明确的象征物像越来越少,个人心灵的痕迹,意蕴复杂微妙的因素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发展轨迹来看,何泽勋越来越自觉地立足于心灵和探索心灵的深邃之处,而这种对心灵深邃之处的探索,既是对心灵的不懈延展和提升,同时又与个体在当下的物质环境中的生存状况这一问题的复杂性相匹配。于是,那些由纤毫毕现的身外物像显现为“心电图”式笔触的诗歌作品,既开启、引发、延伸了读者的深层生命感受,也显现了他本人对作为生存世界综合体的图像的真切生命感受,并且成为何泽勋创作中最鲜明的个性符号。
在《秋语》《桃花情怀》《纳水溪之恋》《夜歌》《梦一枕烟雨江南》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何泽勋在诗歌中属于美学范畴的一种比较明显的审美价值:即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世界那份向往纯真、净洁的情趣。这种情趣也彰显出了何泽勋人性中对人类美好生活和祥和社会、快乐世界的想往与追求。阅读何泽勋的诗歌作品,清晰的流溢着清朗之气的氛围,会直逼你的眼帘,让你在由他笔下所创造的气息中,有着一种被紧紧黏住的情感。
在《最后的行者》中,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巴山之形的伟岸与雄浑,更重要的是,从何泽勋笔触下流淌出的才华与文人的心性。这种心性,应该将它归纳为“山脉文化神韵”。山脉文化,其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在谈论中国文化时,学者们往往根据文化权力者的需要,仅仅称其为黄河文化。但是,纵观古今中外,细究其主要文明发祥地,我们所听到的约定俗成的说法,都是以河脉文化为主,很少有人去考量河脉的主体,甚至是支撑体的大山和一个文明区域文化形成的关系。但我认为,如果说河脉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滋养源的话,那么山脉文化就应该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脊梁。实际上,我们在何泽勋的诗歌作品中,似乎隐隐觉察到这种气息的存在。
在《最后的行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