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与地坛
史铁生
学习目标
一、体味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二、品味作者深沉抒情、细密周到的语言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易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的心魂,看这心魄的可能与去向。”这也是作者对他作品最好的诠释。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阅读本篇,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
史铁生知青照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地坛
拜台
一、通过层次结构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
二、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点和基本要求
明确:这是一篇情意深挚的记事散文。
第一部分,记叙“我”残废又腿后十五年来与地坛结下的不解之缘,抒写“我”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环境中对人生的思考。
第二部分述说“我”那“活得最苦的母亲”对残废儿子那种不仅疼爱而且理解、毫不张扬却意志坚忍的母爱,寄寓着“我”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以种种事物类比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受。
全文渗透着只有在可怕遭遇、特定环境和宁静观察、反复思索中,方能领略到的对自然、母爱、人生的深切体验,表现出一种在苦痛与焦灼中挣扎、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
速读感知
问题一:“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阅读课文第一节与第五节第一句话,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问题二: 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问题一: “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阅读课文第一节与第五节第一句话,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颓废、迷惘
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地坛被人遗弃
作者被社会遗弃
同病相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