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文档名称:

混凝土规范比较2.pptx

格式:pptx   大小:311KB   页数:4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混凝土规范比较2.pptx

上传人:wz_198613 2018/10/4 文件大小:31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混凝土规范比较2.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现浇板往往在其非受力方向侧边由于边界约束而发生板面(负弯矩)裂缝。故提出防裂构造钢筋截面积、直径、间距、截断长度、伸入板内锚固长度,以及板角配筋形式及范围等要求。
分布筋构造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新增)当板厚不<150mm时,对板无支承边端部宜设U形构造钢并与板顶、板底钢筋搭接,搭接长度不应<2倍板厚。也可采用板面、板底钢筋分别向下、上弯折搭接形。保证其受力性能,防止层状裂缝。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时,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 板的厚度不应<150mm;太薄的板冲切配筋难以起到作用
2 按计算所需箍筋及相应架立钢筋应配置在与45°冲切破坏锥面相交的范围内,且从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边向外分布长度不应<();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且应做成封闭式,间距不应>h0/3,且不应>100mm;
(新增)板柱节点可采用带柱帽或托板的结构形式。板柱节点的形状、尺寸应包容45°的冲切破坏锥体,并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的要求。
柱帽高度不应<板厚h:托板厚度不应<h/4。柱帽高度或托板厚度与板厚之和不宜<16d,d为柱中主筋最大直径。柱帽或托板在平面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均不宜<同方向上柱截面宽度b加4h的数值()。
()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伸入梁支座内钢筋不应少于两根。删去b<100时可为一根
2 梁高不<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10mm;梁高<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8mm。
3 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25mm和d。当下部钢筋多于两层时,两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两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25mm和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4 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可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新增)
()梁内受扭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ρtl,min应符合下列规定: 删去箱型截面构件
()梁上部纵向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2 对架立钢筋,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直径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6m时,直径不应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 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对架立钢筋的理解)
()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但当梁宽较大时可以适当放松。。
(新增)当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mm时,可配置表层钢筋网片,表层钢筋网片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表层钢筋宜采用焊接网片:应配置在梁底和梁侧的混凝土保护层中。其直径不宜大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梁侧的网片钢筋还应延伸到梁下部受拉区之外,并按受拉钢筋要求进行锚固;
2 两个方向上表层网片钢筋的截面积均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保护层()面积的1%。
3 。
()柱中纵向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12mm;全部纵筋配筋率不宜>5%;
2 柱中纵向钢筋净距不应<50mm,且不宜>300mm;
规定柱中纵向钢筋(受力钢筋及构造钢筋)基本构造要求:
,钢筋弹性回复会在柱中产生横向拉裂,故应限制柱最大配筋率。
,圆柱作方向性配筋时不在此例。
;过疏难以维持对芯部混凝土约束。
(、)柱中的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6 在配有螺旋式或焊接环式箍筋的柱中,如在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中考虑间接钢筋的作用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80mm及dcor/5,且不宜小于40mm,dcor为按箍筋内表面确定的核心截面直径。(新增,)
:架立纵向钢筋;承担剪力、扭矩;与纵筋一起形成对芯部混凝土约束;防止纵向钢筋受压屈曲
:直径、间距、数量、形式等。
()梁纵向钢筋在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