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文化概论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概论
(一)疆域:
如果将私有制产生、国家建立作为文明的标志,那么我们民族的文明史应从夏朝开始。而清王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
(二)政区:
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二级政区制,直至唐代前期。唐代安史之乱后至明清时期,基本上实行道(路、省)州县三级政区制。
中国文化概论
1 传说中的行政区划
《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禹贡》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中国文化概论
2“畿服”制
一、最早见于《国语•周语》所说的“五服”:“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二、《禹贡》承袭此说:“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
三、《逸周书》还有“九服”(《职方》)和“三服”(《王会》)之说
中国文化概论
3 秦――郡县制
早期关于“郡”、“县”的记载
一、春秋时的置县记载
(1)楚文王攻灭申、息后,“实县申、息”(《左传》哀公十七年);
(2)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
二、郡的设置最早见于春秋后期
(1)春秋后期,郡皆设于边远荒僻之处,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左传》记载赵鞅的誓师词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哀公二年)
(2)战国时期,郡多置于边区,出于巩固国防的需要。
中国文化概论
3 秦――郡县制
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
一、秦郡数
(1)初并天下时的36郡
(2)秦末近50郡
二、郡县制的政区层级
(1)郡县制为二级行政制度,郡下设县,与县同级的政区还有道,一般设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县有蛮夷曰道”。(《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索引》)
(2)县以下的基层政区有乡、亭
三、行政长官
(1)郡的长官是郡守,有三个副职:主管文书的郡丞、主管监察的郡监以及主管军事的郡尉
(2)县的长官叫县令或者县长,(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不满万户的称长)两个副职:主管文书的县丞和主管军事的县尉
中国文化概论
4 汉――西汉郡国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一、据《汉书•地理志》,汉平帝元始二年的郡国数为103
二、政区层级
(1)西汉:
郡(国) 县(邑、道、侯国)
(2)东汉:
郡(国、属国都尉)县(邑、道、侯国、公国)
中国文化概论
4 汉――西汉郡国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三、特殊政区制度
(1)属国(管理少数民族):如辽东属国、张掖属国。长官为属国都尉。东汉时,属国都尉权力扩大,“治郡比民”,成为郡级政区。
(2)都护府(军政合一):如宣帝时所置西域都护府。东汉曾两度复置。
中国文化概论
4 汉――西汉郡国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四、行政长官
(1)郡级长官
景帝时郡守改名为太守,郡尉改名为都尉。
诸侯国官吏的设置如同中央朝廷,侯国的相(治民事)和中尉(管军事)分别相当于郡的太守和都尉。
东汉时,内地郡省都尉,军事由太守兼管。
(2)县级长官:县置令长,仍因秦制。邑、道的官制和县一样。侯国设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