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文档名称:

2015心肺复苏指南解读最新.ppt

格式:ppt   大小:10,138KB   页数:3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15心肺复苏指南解读最新.ppt

上传人:tianebandeyazi 2018/10/13 文件大小:9.9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15心肺复苏指南解读最新.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王晓容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
CPR是一个观念问题。新版CPR指南的闪光点,是进一步强调、加强了“非专业人员(Lay rescuers)”参与。
同样,本届AHA科学年会上CPR科学研讨会的第一天,就有报告指出:一堂45分钟的基础生命支持课就能显著提高中学生的CPR知识和技能——不遗余力地,让更多的非专业人员参与,是提高现场CPR成功率的关键。
基本程序上,新版指南可概括为“一点、两线、三三制”
“一点”:只要地点安全,CPR就在现场进行,非专业施救人员用手机呼救,而不是离开现场;
“两线”:分为院外、院内两条线。院内这条线,强调“监测和预防”;
“三三制”: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基础生命支持都强调三个步骤,既目击者“识别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及时高质量的CPR和快速除颤”。
2015(更新):建议对生存链进行划分,把在院内和院外出现心脏骤停的患者区分开来,确认患者获得救治的不同途径。
理由: 不论骤停在何处发生,所有心脏骤停后患者的治疗护理都会汇集到院内,一般在重症监护室提供心脏骤停后的救治。而在汇集到院内之前,这两种情况所需要的架构和流程两大元素大不相同。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将依赖他们的社区获得救助。非专业救护人员必须识别出心脏骤停、进行呼救、开始心肺复苏并给予除颤(即:公共场所除颤,PAD),直到接受过紧急医疗服务(EMS)培训的专业团队接手后,将患者转移到急诊室和/或心导管室。患者最终会被转移到重症监护病房接受后续救治。
1:生存链「一分为二」
1. 院外***生存链的关键环节和2010年相同,继续强调简化后的通用***基础生命支持(BLS)流程。
国内院前心脏骤停生存率极低(2%以下),正是因为我们在前三个环节极度缺乏,不认识心脏骤停、不会不敢心肺复苏、社区或公众场所没有AED可以使用,只是拨打电话后等候急救车,其实就是等死的过程。
鼓励迅速识别无反应情况
2:鼓励迅速识别无反应情况
鼓励迅速识别无反应情况,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及鼓励非专业施救者在发现患者没有反应且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如喘息)时开始心肺复苏的建议得到强化。
2:鼓励迅速识别无反应情况
教会公众如何识别心脏骤停至关重要。作为公众只需要判断两个指标:反应和呼吸。无反应且无呼吸或仅仅是喘息,就是心脏骤停的标志,就可以启动心肺复苏。不建议公众去听心跳、摸脉搏、看瞳孔、掐人中等。
***基础生命支持流程有所改变,反映了施救者可以在不离开患者身边的情况下启动紧急反应(即通过手机)的现实情况。
3: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呼叫施救者
模拟案例1
如何利用手机呼救?
Story:你和同事(张三,既往高血压病史)一起在机场候机厅,其突发胸部疼痛不适、呼吸困难,1-2分钟后倒地意识丧失。
要求:你立刻进行判断、呼救。
场景:周围有人群,50米外有公用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