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古史名词解释
盘庚迁殷:盘庚即位后,为了改变王朝的困难局面,不顾贵族与大臣的反
对,决定将商的都城迁回故都殷。并在这场是否迁都的较量中取得胜利,这场
迁都加强了商王的权威,巩固了王朝统治,国都至灭国都未再有更改。
甲骨文:是人们最为熟知的商代文字,是一种刻在龟甲及兽骨上的占卜文
字,其造字法仍以象形为主,但已有规整笔画。于 1899 年正式定名,学界也将
这一年作为发现甲骨文的年代。甲骨文的发现对我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有巨大的
影响。
五礼:是西周时期礼仪的五个大类,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其中
每类都各自分成许多小项,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体现了“亲亲”
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的繁复性。
五刑:是周穆王时期甫侯制定的《吕刑》中对于刑法的种类的别称。分为
墨刑、剕刑、劓刑、宫刑和大辟五大类,各相关条款都在百条以上,涉及了西
周刑法体制涉及罪罚的各个方面。但是对于不同阶层的人,刑罚的措施有不
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平王东迁:周幽王被废后,申侯、缯侯等立原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
王。其即位之初,镐京局势混乱,于是平王决定将都城迁至东都成周(今洛
阳)。这次东迁,标志着西周的统治的结束,春秋时代由此到来。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为了能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确
立主导地位进行了争霸战争,比你个形成所谓的五霸,但具体是哪五霸没有定
论,一说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一说为齐桓公、晋文
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诸侯的争霸为战国时的统一战争做
了较充分的前期准备。
葵丘之会: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与齐、鲁、宋、卫等
国的国君及周襄王的使者在会上订立盟约,规定会盟诸国在政治、经济、军事
上的义务。这次大会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城濮之战 : 公元前 633 年冬,楚联合陈、蔡、郑、许四国包围宋国,宋向晋
国求援,晋又拉拢齐、秦两国于城濮于楚军对峙。次年 4 月,两军于城濮决
战,晋军以巧妙的战术打败楚军,楚军仅勉强保全中军。此役之后晋确立了其
霸业。
商鞅变法:前 361 年,秦孝公即位,发布求贤令,商鞅应征入秦,经过努
力,商鞅的新法在秦国全面推行。其主要内容有: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推
行小家庭制度;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
衡,按人口征收军赋等。使秦国迅速发展起来,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
变法。
长平之战:前 262 年,秦进攻长平,揭开了秦、赵为争夺上党郡而发动的
长平之战的序幕。初期,赵军统帅廉颇以固守方式与秦军相持,双方陷入焦灼
状态;但后期赵孝成王中秦国反间计,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廉颇,秦则
暗地里换上名将白起。白起运用战术将赵军围困 40 余日,赵括于突围中阵亡。
秦军则将 40 余万赵军俘虏坑杀,仅释放 240 名未成年战俘。此役两国民力损伤
巨大,但赵国由此失去了与秦国对峙抗衡的实力。
三公九卿: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形成了新的国家机构。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
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九
卿则有奉常、郎中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