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公共舆论》作为传播学奠基之作,由传播学大师李普曼于 1922 年创作而成。 《公众
舆论》 在传播学领域具有难以比拟的权威地位, 它第一次对 “公众舆论” 这一概念做了全景
式的描述, 并对成见、 兴趣、 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 回答了
诸如舆论从何而来、 如何形成、 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谁是公众、 何为公众舆论等一系列的问
题,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对于本书的阅读其实是一件奇妙而心绪复杂的事情。这种经历就像是在水上泛舟漂流,
在水流平缓之处, 闪光的思想和绝妙的思辨如两岸风景, 缓缓映入眼帘, 可以被平和地接受
和欣赏,并令人不禁在心里暗叹其妙。然而到了水流湍急,谷狭岸窄之处,流速陡然加快,
暗礁碰撞,令人胸闷紧张,思维磕磕碰碰,抓头挠腮,直叹语句艰涩,角度转换突变,作者
的思维实在不易跟上。
必须承认的是,笔者的确能力有限,阅读此书时多感吃力,只能对自己努力阅读之后
所得的浅薄的、最主要的、宏观的认识加以介绍。
一、 写作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政府为了取得胜利,利用宣传机器在国际国内大造舆论,进行大
规模而强有力的战争宣传。 大量的战争报道虚假而带有偏见, 对受众认知世界产生很大影响,
由此刺激了李普曼对于 “拟态环境” 的构思。 在战前战后的参战和分赃中, 出现了一系列有
悖于传统道德约束的问题, 却被媒体和当局巧妙地遮蔽了。 在整个媒体参与营造的虚拟环境
中,一方面,普通公众由于信息和资源的匮乏,无力认清事实真相,另一方面,精英阶层对
整个局势进行强有力的控制, 这一强一弱的对比在这个历史阶段被突出表现出来。 本书即从
民主政治如何施行的角度对舆论问题进行探讨, 因而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很强的政治评论
色彩。
二、 本书脉络及作者主要观点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为:导论 ---- 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对外部世界的研
究、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民主的形象、报纸和有机化情报。
对于本书的脉络作者已在导论部分为我们讲解清楚。 他认为, 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
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这些对人
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 就是大众的舆论。 前五章先首先探讨的
是这种内心的图像何以能够诱使人们在外部世界发生关系时频频误入歧途。
经过作者分析, 妨碍的原因不外乎这些: 人为的审查制度, 社会交往受到的限制, 每天
能够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比较匮乏,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
道,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杂世界所面临的困难, 以及最后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活方
式的事实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这些因素构成了外部限制。
除此之外还有内在的原因。 这些残缺不全的外来消息还会受到日积月累的想象、 偏见和
成见的影响, 形成一些门户之见, 并认为这符合他所感到和构想的自身利益。 正是因为这些
因素的存在, 随后介绍这些受到内外因素共同影响的纷纭的众说如何结晶为舆论, 公众舆论
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部分告诉我们,正是由于这些内外因的存在,公众舆论是非理性的。
接下来是对传统的民主政治舆论的学说的分析。 通过分析, 作者发现, 领导者通过制造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