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武器使用的特点
当年人民解放军进行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虽时间、规模有限,却是 一次军事
政治双胜利的大捷。前些年有所谓“实录” 的作者曾凭想像对这一战况做了不
切实际的报道, 一些书籍、 小报和网站还予以转载, 造成以讹传讹和一些凭空揣
度评说。为了对历史和读者负责,我们特请军事史 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
将撰文,着重从武器装备的使用说明这一仗的真相。
1962 年 10 月至 11 月间,人民解放军西藏、新疆军区部队分在中印边界东、西
两段对入侵印军进 行了自卫反击作战。此前,中国正面对经济困难和安全环境
恶化的不利形势, 印度尼赫鲁政府乘机制定了“前进政策”, 派兵蚕食入侵一直
属于中国的新疆阿克赛钦 地区。在一再劝告、警告无效后,毛泽东毅然做出了
反击的决策, 解放军参战部队在反击战中大仗、 小仗均出手即胜, 又严格遵守了
政策和纪律,如同毛泽东所总结 的那样,“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政治军事
仗” ( 《解放西藏史》第 496 页,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 年版 ) 。在战斗中,部队
很好地实现了“人一武器”的最 佳结合,尤其是充分发挥了手中轻便装备的威
力,在人称“世界屋脊”的高寒地区创造出辉煌战绩。
为限制冲突规模,主要使用步兵武器和队属轻便火炮
新中国成立后,战略重点长期在东部而不在西部, 对边界争端历来强调和平解决。
1959 年 5 月间, 面对印度在西藏全面叛乱发生后掀起反华浪潮,毛泽东亲自修
改了中国驻印大使致印度外交部的书面谈话, 开诚布公地说明“中国的主要注意
力和斗争方向在东方, 而不在印度;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
又树敌于印度”(《当代中国外交》 第 178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 。
中国政府被迫决定自 卫时,仍从争取中印恢复友好关系的长远角度考虑,把反
击作战只定位为边界冲突, 从不将其称为国家间的战争, 两国外交关系也一直保
持,为限制作战规模尽量不 动用空军。
中印边界的东、 中、西三段均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带, 东段因自然条件略好能展开
几个建制师部队,西段 属高寒地带一般只能以小分队行动。作战前沿距印度北
部铁路网终端不过一百至几百千米, 距中国当时的铁路终端却有两三千千米, 有
光荣战斗传统且数量众多的人 民解放军就此遇到了一个有劲也难使的“瓶颈”。
在反击战中,解放军投入了藏字 419 部队 ( 后恢复第 52 师番号 ) 和第 11、第 55、
第 130 师 ( 属第 54 军 建制 ) ,以及西藏、新疆军区的边防分队,共歼灭、击溃了
印军六个旅,以较小代价打出了国威军力。
中印双方参战部队总数相差并不大, 但由于中国军队在重点攻击地段集中了
兵力,因而形成了局部优势。两 国军队的装备对比,也是各有长短。印军轻重
武器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军装备, 还有部分美国、 加拿大武器。 中国军队
的步兵武器为五十年代进口的苏式装备 或国内仿制品,较印军要先进一代。印
军在前沿虽有直升机、 运输机和进口的山地汽车保障, 东西两段又有少量坦克配
合,距后方基地较近,却因工程保障能力差, 难以将重装备运到前沿。解放军
的工兵、步兵却能发扬修筑康藏线的光荣传统, 以爆破和突击施工将急造军路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