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解读王屋山李善文.docx

格式:docx   大小:2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解读王屋山李善文.docx

上传人:liwenfei1314 2018/10/28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解读王屋山李善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李善文
王屋山地域文化, 是以王屋山为载体, 由炎黄子孙共同开发创造发展的文化。 融地理、 历史、
神话为一体,贯通古今,是一部深藏千万年史诗的古书,每一页都值得细细品读。
让王屋山文化重放异彩,正是我写此文的初衷。
一、 历史文化 古老深沉
王屋山,山有三重,因其状如王者之屋,名王屋。是山北依山西高原,领太行千里,西邻中
条山脉, 接秦晋之地; 东系济水之源, 通百川沧海; 南襟黄河一带, 望蒿岳一点, 主峰天坛,
独柱凌空,上接尾箕,超然如在霄汉之表。以其势压尘寰百万峰之态,阅尽人世沧桑。华夏
文明的历史源头是和这片土地分不开的。
在天坛山顶,遗存一块巨大的砾石, 传为女娲补天石,地质学家认定是海洋性砾石,形成当
在太古代。在山下,迎门村发现的石器,考古学家认定,属旧石器时代遗物,与山西沁水下
川遗址发现的石器非常相似。根据对下川出土石器测定的碳 14 年代,知下川文化处年代约
在 21700 ±100 年至 16100 ± 900 年之间。这至少为追溯研究王屋山区早期人类历史提供了重
要线索。
王屋山的发拨与炎黄二帝有着必然内在联系。 书载: 轩辕联合炎帝击蚩尤, 登王屋山设坛祭
天,受天符于此坛,遂战败蚩尤,统一华夏,王屋山被视为天下第一祭坛,华夏一统圣地。
虽说这段史实没有遗迹可寻,但依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和当今中学课本上黄炎部族
东迁线路图看, 炎黄两大部族向东迁徙, 途经王屋则是确定无疑的。在人类文明初期, 对自
然的崇拜观念是非常强烈的; 黄帝途经这里, 面对拔地千米的王屋山, 由肃然起敬而登山祭
天是完全可能的,至于受天符之说, 肯定是附会无疑。只要剥去附会的天神观念, 黄帝祭天
于王屋山,应该说是非常有可信度的,华夏文明根源于此也是有根据的。
《史记》 载:“唐人都河东, 殷人都河内, 周人都河南。 ”尧舜时代 , 天下发大水 , 几成泽国,
先后命鳏禹父子治水。 鳏治水失败身亡 , 禹治水成功 , 当上了万民拥戴的国王, 建立了第一个
初具国家形态的邦国。 “中国”格局形成。禹封王屋、凿石治黄河,导东流为济的事迹史书
均有记载。 这一山一水一河, 构成了王屋山文化一大奇观。 《竹帛纪年》 载:“帝杼北渡河,
都原。”夏原城遗址就在济源。 50 年代由郭沫若先生考证认定。周建都洛阳,视王屋山为
镇山。《史记》载:“ ,, 轵西贾上党,北贾赵,中山。”济源境内的诸侯轵国,春秋战国
时已是天下经济都会之一。王屋山西邵原,自古就是军事重镇;王屋山下封门口, 列太行八
陉,扼晋豫孔道,古称轵关,北齐在此筑长城,直抵黄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苏秦就以
秦可能过轵关劫韩包围东都洛阳为由,游说诸国连横抗秦 . 。自夏王朝建立后,古三河地域
就成为诸侯争霸,王朝更迭,逐鹿中原的战场。唯有人类创造的文化是永存的。诗仙李白草
书《上阳台》“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情状何穷。
“八日上阳台太白” 。笔沉墨酣 , 飘逸洒脱 , 为当今故宫博物院唯一的李太白***手迹。 宋徽
宗亲笔题跋及历代收藏印玺,堪称价值连城的珍宝。 《大唐宗性太上老君石像牌》 为唐代道
教碑碣之冠。 《唐贞一先生庙碣》碑阴为楷书《坐忘论》 , 碑身遍刻唐宋两代游人题记 , 由此
推断当为唐代碑碣宋代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