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喜欢《挪威的森林》 。
既喜欢披头士的那支曲子也喜欢村上春树的那本小说, 无论在哪里听
到这首曲子,我都会停下来听一会儿;那本小说里很多精妙的比喻,
比如“喜欢你就象春天里的熊。 ”“妙到森林里所有的老虎都变成黄
油。”“安静的就象全世界所有的细雨落到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 ”这
些感受常常会涌上我的心头。 而其中描述诱惑的一句话, 是我觉得关
于诱惑的说得最好的一种:
“身边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可能, 而自身又具备这样的能力, 就忍不
住想试一试。”
不就是这样吗?
彩票期期开大奖,总是有人获得 500 万,而获得 500 万的人的能力
和所做的事情和我们差不多,是不是我们只要象他 / 她一样去做就可
以中大奖;
与彩票类似, 纳斯达克经常有创造神话的公司, 尤其是在稻糠亩繁盛
的时候,神话被批量制造, 于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创造神话的可能,
于是数万或数十万年轻人离开自己过去的生活轨迹,去追随一个梦
想;
开公司年年有人兴旺,经常会听到过去某熟人又换车了,又买楼了,
而在公司打工,似乎得到的数得清而前途看不清,于是大家说,我们
有什么什么样的能力, 可以做什么什么样的事情, 这种事情一定是被
市场需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去开公司。
可是,这么多的“可能” ,哪一种对你来讲是“最可能”的?
同时,“可能”与“最可能”,都不是现实,从可能到现实要有一个过
程,你预备了多少现金储备和心理储备?
还有,你一生可以为“可能”而折腾多少次?每次多长时间?可能折
腾两次,青春就没有了,再折腾两次就已经中年了。
所以多少朋友找对象都是从 20 岁谈起,到 32 岁结婚, 80% 最终不
是选择最漂亮、最可爱、最聪明,而是最容易结婚的女孩。看上去这
票人都属于折腾够了的样子。
上个星期,我们大学的同学聚会。因为正好一个同学从深圳来,一个
同学从上海来,在北京的同学就难得地凑得这么齐。
在觥畴交错、 起坐喧哗中, 忽然发现毕业到现在的 7 年里, 虽然大家
都一直在北京,虽然大家的地位、财富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但是大
家的气质已经变了, 明显地各自归入了社会某个群落的特有气质。 比
如:大机关 / 金融单位里的那种矜持、谨慎,比如在小公司里的那种
实际和利益当先, 比如大公司外企里那种细节之处故作洋派和喜欢高
谈阔论等等, 一切都如此鲜明, 基本上十分钟内就可以判断这个人基
本生活层面。
7 年前我们的气质有区别吗?
肯定是有的。 但那个时候, 我们的气质属于共同的一个群落, “学生”。
7 年前我们的能力有区别吗?
有。有人考试 90 分,有人考试 70 分;有人跑百米 12 秒,有人跑百
米 14 秒。就是这么大的区别,不超过 20% 。
当时这 20% 的区别,和今天气质上、未来道路上、十年后的成就上,
将必然产生的迥异的差别有多大的关系呢?
想到这里就有一点理解《哈里波特》第二本里的一段情节。哈里波特
是个天生的小巫师, 与生俱来有作为一个黑巫师 (用武侠小说的话来
讲就是邪派高手)的禀赋。到了年龄,他就要上巫师学校,系统地学
习巫术。但是巫师学校里, 不同禀赋的小巫师的学习内容是不一样的。
比如斯莱特林学院是培养黑巫师的地方, 那里诞生过魔法史上最可怕
的黑巫师伏地魔, 小哈里的禀赋与他类似, 所以巫师学校认为以他的
能力应该去斯莱特林, 并告诉他在那里会有很多机会给他, 而小哈里
选择了以正义和勇敢为追求的格兰芬多学院, 并因此而有了他以后的
所有的经历。
小哈里一方面已经选择了格兰芬多学院, 另一方面, 小哈里身上又有
黑魔法的能力, 他周围的人, 包括他自己都为哈里是否应该是黑巫师
这一问题而困扰。
魔法学校的校长、智慧的邓不利多大巫师对此的解答是:
“只有在选择中才能体现真正的自我。 选择比能力更能说明你是怎样
的人。”
就像是几个女孩一起去燕莎,都打算买 1000 块钱的衣服,消费能力
都是一样的, 但是可能有人会买镶着珠片的色彩招摇的衣衫, 有人会
买颜色和款式都很保守的套装。 在一样的能力下, 做出的不同的选择,
折射出来的就是真正的自我。
中国有十亿人, 即使是万份之一的优秀, 全国也有 10 万人一样优秀。
但是人和人之所以 5 年会有一个区别, 10 年又是一个区别, 30 年差
同云泥,是因为这段时间里的人们一次又一次的选择。
刚才和一个老领导吃饭, 问起当年和我一起出道的一个女孩, 他摇摇
头说:“这个女孩子能力是有,但是每次只要一给她选择的机会,她
的选择总是很奇怪 ??哎,本来很有前途的一个孩子。 ”
纵观古今, 很多少年成名的人, 最终并未获得大家在他少年时对他期
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