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金融时报/2012 年/12 月/14 日/第 009 版
文化周刊
“少年派”:生存的哲学观照
记者孟黎
时隔四年,导演李安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回到影坛。这次“来袭”,堪称“重磅”。
自上映以来,“少年派”无疑成了岁末热词,引发了街谈巷议,诠释了“票房和口碑双赢”:
黄金时段基本场场爆满,无一恶评。急于观影的,要熬至午夜;有些看过的,仍觉尚未参透其中
真意,还想重温;很多未看的,在“口耳相传”中,不仅充满期待,而且为了更好理解,还要提
前做做“功课”。
一部貌似充满商业元素的大片何以如此深入人心?虽开映以来,“遭遇”诸种解读,但普通
观众和影评人还是颇有共识:除了形式上娴熟运用 3D 呈现的技术美学盛宴,更抓人的还是内容
上的深度开掘。这部在残酷中包孕美好的影片充满寓言性,引领人们思考关于人类生存最基本的
问题:人与外物(自然、动植物、他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如马克思所说:“人是各种
社会关系的总和”,处在现实中的人,总是渴望了解世界、认识自己、认清他人,总是渴望寻觅
到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的“喻世明言”。这种切身体验与认知需求,或许就是“共鸣”的起点。
“所有的宗教都是真实的”
德国诗人赫尔德林曾说:“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何谓诗意?李安用
3D 构筑了“自然的诗意”。
影片营造出犹如谢朓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描写的意境: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3D 视效中沿银幕与观众轴线向内和向外延展的维度形成“浸入式”
空间,观众似置身汪洋大海。那种叹为观止的美,令人惊心动魄。
有道是:“烈酒最香,毒花最美。”同样,李安也用 3D 构筑了“自然的残酷”。
倏忽而来的海啸,引发了灾难。无论是贵为“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还是凶猛如孟
加拉虎的动物,都面临被自然吞噬的困境。这样的情境,一次次出现在人类真实的生活世界中:
海啸、飓风、泥石流、地震⋯⋯
从古至今,人与自然的关系伴随着人类发展史,无论是古代的精卫填海,还是现代“我把月
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的《天狗》,都表达着人本主义的立场——“人定胜天”,这也是人类对
待自然的基本立场。
然而,在与自然对抗,一次次失败中,人们开始反思自身“自大”。一方面,知道了要遵循
天地自然法则,要敬畏自然;另一方面,仍希望有超自然力量解救自己。这种超越人自身局限性
的纯粹肉体存活的最基本需要,成了宗教产生的本源土壤。李安借助“少年派”的故事,呈现了
这些基本思维链条,思索了宗教价值。
在电影中,小小年纪的派,就常常思索“自由重要,还是生存”这类深奥的哲学命题。在一
次外出休假中,派消除了传统宗教派别成见,接受了不同宗教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他信奉甘地老爹说过的话:“所有宗教都是真实的。”
其实,当人被抛离所谓“文明社会”,置身险象环生的环境,不断被迫面对存在难题、生存
与精神困境,信仰哪一种宗教都不再重要,相信哪个或哪些神灵都没有太多不同,只要仍有某种
信念在心。
对此,有人理解为李安为迎合各种宗教派别的观众,而这种解读恰恰是对宗教本身的误读。
“说万物有情,其实都是人自己的心境”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在中国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