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事迹材料:巾帼胜须眉青春献公路
巾帼胜须眉青春献公路
记湟源公路段湟源工区
在辽阔的青藏高原上,有这么一支特殊的公路养护队伍,不论春夏秋冬,风里来雨里去,您都能瞧见一位位脸庞黝黑、身着红色标志服的女养路工,或挥动长条扫把清扫路面抛洒物;或用铁锨疏通边沟、涵洞;或清理公路边沟周围的杂草、生活垃圾;她们长年累月地早出晚归,风吹日晒,以养路为业,以道班为家,人在路上,路系心上,为青海的交通事业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事迹材料:巾帼胜须眉青春献公路。她们,就是我们湟源公路段湟源女子工区的养路职工。
湟源女子工区共有20名职工,其中女工13名,女工比例达到85%,年龄最大的50岁,最小的38岁,平均年龄45岁。担负着国道109、315线、,此路段既是青藏公路的东大门,是入川、赴新进藏的门户,也是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养护任务相当繁重。
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枯燥的公路养护工作,细心地呵护着自己养护的路段,就象公路上一颗颗不起眼的砂石,平凡、朴实,默默无闻。然而,就因她们太象一颗砂石,对工作那么执着、认真,所以又是最令人们敬佩的。在段每月的路况检查中,她们的考勤每月出工出勤率是最高的;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她们的身影如同定格在他们养护的路段上;她们就象公路上一个个流动的里程碑、一抹鲜红的方向标,让路过的司机朋友赏心悦目。
每年在生产大忙季节,她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信誓旦旦,却主动放弃节假日、星期天,加班加点、披星戴月,不辞
辛苦地工作着。油路面坑槽前有她们挥铣抡镐的娇弱身影,油锅旁有她们忍受毒烟熏倒、沥青烫伤、加煤烧火的不停劳作;料堆旁有她们铿镪有力的争论声,她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展示了
“巾帼不让须眉”的风彩。
马凤英,一个一贯以工作大胆泼辣、敢于吃苦耐劳著称的女子劳模,带领着姐妹们在公路上二十年如一日的挥着铁锨、扫帚,事迹材料《事迹材料:巾帼胜须眉青春献公路》()。公路养护属野外作业,夏季,她们头顶烈日,脚踏发烫的柏油路,在养护路段上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脸晒黑了,衣服湿透了。到了三九寒冬,她们顶严寒、冒风雪,手冻裂了不喊疼,肩膀磨肿了不说苦。她们就是这样顶烈日、冒风雨,日复一日在公路上挖、修、铲、扫,尽职尽责,细心地呵护着公路。当记者采访她时,
马凤英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