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怎样体现大语文教育观.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怎样体现大语文教育观.doc

上传人:ying_zhiguo03 2015/9/1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怎样体现大语文教育观.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怎样体现大语文教育观
【摘要】语文教育犹如一棵常青树,历年来,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提出有关语文教育的新观点、新看法,例如:“大语文教育观、文道统一”等。而这些观点的提出无不要求语文教育者综观全局、高瞻远瞩教语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那么,如何体现大语文教育观呢?本文就如何体现大语文教育观进行探析。
【关键词】大语文;教育观;体现
苏青教学短论曾提出“放的开,收的笼”的观点,这不仅使我们感受到语文教学如果仅仅限于课本上的内容,不能够放的开,就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不能体现大语文教育观,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放”要瞄准靶子,破“的”收兵。常言道“走出去,请进来”,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做到跳出语文教语文。
一、语文教学要“放得开”
,勇于向驳问挑战,再造形象
我们每讲一课,即要紧扣教材内容,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的思维“放的开”。《火烧云》一课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五彩缤纷的颜色和奇妙变化的形状。对于这类语文,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欣赏上。教师绘声绘色地范读时,不妨让学生合上书本,闭目想象,循着作者的描写,使文中的情景在脑海中浮现。这时候,学生思考到的大自然的美也许比老师的分析讲解还要丰富,还要迷人。当学生入境生情之后,教师稍加点拨再让学生自己朗读品味,此时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形象便会融为一体,构成富有诗情话意的艺术境界,令学生心驰神往。如果仅仅能想象到书中所描绘的情景,这还不能算真正
“放得开”。鼓励学生勇于驳问挑战,标新立异,乃至再造形象,这才是真正的“放得开”。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探索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激发学生大胆求异,积极进行思维发散,勇于驳问,敢于向教科书和现成的结论、答案发难,向同学、向老师、向权威挑战、多问:“真是如此吗?”“只是如此吗?”并去积极探究。对学生即使不恰当的驳问、发难和新解,师生不能嘲笑,对其胆量、意识和精神要给予充分肯定,热情鼓励。这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为例,介绍伽利略的事迹,文章表现了他的勇敢创新、献身精神、敢于向亚里斯多得挑战,最终事实战胜谬论,那么这一课不仅要使同学们懂得伽利略的精神,更要了解到文中所叙述的物理知识,不同重量的同一物体在同一高度同时着地。《捞铁牛》一课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这里就要运用到水的浮力的知识,可见联系自然科学知识对理解文章的主题起了极好的作用。
二、跳出语文教语文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凭证,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凭借。而语文教学质量不高与多年来多数教师把语文教材当作唯一的凭借是相关的。他们认为几本教材是学生一切知识获得、能力培养的“唯一宝库”,“大语文教育观”、“多元化教材观”一直无法渗透于全体教师的头脑之中,当然多数语文教师不能“跳出语文教语文”多数教师把“教参”的说明、要求当作金科玉律,严格恪守,如讲读课文要三学时、阅读课文要一学时等。实质上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状况可发现,有些课文根本不需要三课时,但教师们不去改革,按部就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