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十念记数念佛法
印光大师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在行方面,印光大师推崇《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方法,称圆通章是念佛最妙开示。圆通章的念佛方法又称为摄心念佛。而为了对治末世念佛人的妄想和散乱心,印光大师比较各种念佛方法的利弊,又发明了一种具体的摄心念佛方法,即十念记数念佛法。
1、大师发明十念记数念佛法的时间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四,大师开示:“十念一法,乃慈云忏主为国王大臣政事多端,无暇专修者设。又欲令其净心一心,故立尽一口气为一念之法。俾其心随气摄,无从散乱。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切不可谓此法最能摄心,令其常用,则为害不小。念佛声默,须视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无碍者,宜于特行念佛仪轨时朗念。然只可听其自然,不可过为大声。过为大声,或致伤气受病。倘所处之境地不宜朗念,则只可小声念,及金刚持。其功德唯在专心致志,音声犹属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终日常念,故宜小声念,金刚念,默念。以朗声常念,必至于伤气。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朗念费力,默持易昏。散持虽亦功德难思,较之摄心净念,何啻天渊。光于此数则,曾颇费研穷。去岁得一巧方便法,书示知己,皆同赞叹。(下划线为编者所加,下同)若已成片,固不须此。若未成片,及一切初机用之,皆无不宜,唯益无损。阁下即无须此法,亦当为修净宗不得其门者试之,以普告来哲云。其法在印光文钞第四十五纸第八行下,祈检之。”
该信落款时间写“民六六月廿三”,但根据大师“印光法师文钞续篇发刊序”、“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发刊序”、《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徐蔚如原跋,最早的印光法师文钞是在民国七年出版,民六尚未有文钞刊行。(曾广印光法师文钞徐蔚如原跋中说“戊午春,以历年搜访所得之文二十二篇,印于京师,是为初编。”),《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三中也介绍“彼遂遍询友人,得其芜稿若干篇,并佛报中所录,排以印刷。今春三月末,持三十本至山访光,又将其余芜稿,一并要去。拟欲将已印未印一并编辑,刻诸枣梨。”据此可以考定三编复丁福保居士书一至四所署是时间“民六”应是传写之误,正确时间为民国七年(1918年)。根据大师“其法在印光文钞第四十五纸第八行下”的指示,查阅民国七年徐蔚如居士刻印的《印光法师文钞》,在相应的位置确实有一段关于十念记数念佛的开示,其信就是增广文钞卷一前面的复永嘉某居士书三(内容从“弥陀经当依藕益要解。衷论诠释,多有任己见,违经旨处,不可依从。“到”当云即浅即深,即小即大,法法圆通,故名常住。”),关于十念记数念佛的开示就接在“当云即浅即深,即小即大,法法圆通,故名常住。”后面,这段开示在1919年和1920的印光法师文钞都保留着,但到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则略去了。
2、大师是如何发明十念记数念佛的
慈舟法师在“大师教我念佛方法”一文(印光大师全集第七册)中回忆道:“舟因大师十周纪念,想起昔念大师送舟于灵岩为主持时,得大师开示念佛之法,须在心中记一句至十句数,十句再十句,十句再十句,常时如是,不用数珠,若以珠计百千万则可;舟即依教奉行,果然与前数十年,如一人与万人敌之难,若有所释,如是身觉可喜!一人喻正念,万人喻杂念。自后于苏州报国寺见大师时,请问大师此十念法于净土诸经及圣贤录未见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