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的诗词教学八字法-中学语文论文我的诗词教学八字法 何娴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两大瑰宝。然而,由于古代诗词有着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加之古代诗词独有的语言与结构等特点,给学生理解与鉴赏古代诗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何才能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呢?我在多年教学探究中,摸索出“人时、人意、入境、人情”这一古代诗词教学八字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人时,即将学生引入作者及其作品所特有的时代背景中去。古代诗词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将当时特定的情境浓缩为精炼的文字,这些都与现代中学生有着巨大的“时”差。为解除这一“时”差,我在教学古代诗词前,总是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条件或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境遇,作品的时代背景。如《蜀道难》一课,从题目就可看出该诗讲的是攀登蜀道之艰难。学生顺着这一诗眼研读:该诗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继而写蜀道高危攀越之难,最后写蜀地乃是非之地,人难以安居。由于“时”差的原因,学生对其内涵的理解只能停留于这一层面上,后来我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深入讨论,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作者其时正处于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诗人写蜀道险要与攀登之难,意在告诫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再联想到作者当时遭遇皇帝不重用,权贵排挤,最后被赐金放还的境遇。但诗中仍表现对国家命运如此的忧虑与关切,由此又可知诗人写蜀道之难还意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二、入意。即将学生引入到作品意思的理解中去。由于诗词受篇幅和句字的限制,语言高度凝炼,蕴含十分丰富。所以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还引导学生对诗词句中包蕴的内涵加以探讨,这样使学生较深入地掌握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如《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把握全词情感的核心句。尤其是核心词“愁”,包蕴了作者多重的忧愁,更是掌握作者情感的关键。为此,我在学生自主把握词意的情况下,向全班同学逐步提出下列问题:“文中哪个句子可作情感核心句?‘问君’,‘君’为谁?自问,问何事?哪个词概括了全词的感情?‘愁’包蕴了哪些‘愁’?”讨论中,学生渐而发现一个亡国之君的愁之多:家庭支离破碎、优越生活不再、君王宝座失落、时光匆匆飞逝,这层层叠叠的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真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由此学生也已深深感受到了词人极度哀伤的心情。三、入境,即将学生引入到作品所特有的意境中去。中国古代诗词多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融。我巧抓这一特点,多借助多媒体的情境教学,或直接让学生根据句意画画。从而将学生引入诗词的意境中,感受到诗词的意境之美。如《沁园春·长沙》一课,我在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基本了解词意后,直切突破口,提问学生:“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各概括了哪些内容?这一组典型的画面塑造了诗人什么样的形象?”要求有基础的学生可当堂画画,基础不强的可图文结合,然后让学生到台前展示、交流。最后我再用电教图片展放,加以深化领悟。通过两个层面的构画展示与交流,学生眼前呈现出由“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蝾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所组成的一轴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