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主备人:
参与人员: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去括号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以后化简代数式、分解因式、配方法等知识点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该知识点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所以又是一个难点,由此不难看出,该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学生在第一章学习了带括号有理数的化简,在第二章学习了整式的定义、同类项以及合并同类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推理和探讨问题的方法,养成了合作交流、敢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学生能进行一定的独立思考、互相补充。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
(2)掌握去括号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
启发式引导教学,能够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体会研究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勇于探索的思想意识,体会整式去括号知识的内涵,并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去括号法则,并能用去括号法则正确地去括号。
:当括号前是“-”号和括号前有系数的括号的去法。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得出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复习有理数加法法则,乘法分配律
2、复习什么是同类项及如何合并同类项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想一想
3+2×(7-5)= 3-2×(7-5)=
3+2(a-5)= 3-2(a-5)=
探索新知
去括号法则1
问1 某天下午,教室里起初有a名同学,后来又来了b名同学,上课时间到了来了c名同学,则教室里共有(1)a+b+c 位同学。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后来一共进来了b+c位同学,因而教室里共有(2)a+(b+c)位同学。让学生观察两个式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联系:他们相等
区别:一个有括号,一个无括号
问2 在上述(1)(2)式中,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式子?
答:a+(b+c)=a+b+c
问3 观察等式两边,有什么规律?(提示学生观察各项符号的变化和括号变化,鼓励学生描述去括号法则)
归纳去括号法则1: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
去括号法则2
问1 某天下午,教室里起初有a名同学,后来有的同学出去了,第一次出去了b名同学,第二次又出去了c名同学,请用两种方式表示教室里还剩多少位同学?答:(1)a-b-c 位同学。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两次一共出去了b+c位同学,因而教室里还剩(2)a-(b+c)位同学。让学生观察两个式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问2上面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等式?
答:a-b-c=a-(b+c)
问3 让学生观察等式两边有什么规律,并总结?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去括号法则2:
括号前是
“-”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改变.
这是去括号的依据,我们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负”变“正”不变
三、巩固训练
学生做练习:
去括号并合并同类项
(1)(3a-b)+(a-b)
(2)(3a-4b)-(a+b)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