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节莎士比亚
暨南大学中文系张世君教授主讲
外国文学史第三章文艺复兴文学
一、莎士比亚生平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诗人、剧作家,人类戏剧史上一个里程碑。
经历
出生英国中部沃里克郡斯特拉福德镇,离伦敦约100英里。祖上务农,父亲是经营羊毛皮革的商人。幼时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因家庭破产而辍学,16岁自谋生活。1585年到伦敦谋生。
在伦敦当过马夫、剧团的配角演员。因剧院需要剧本,转入写脚本,1594年成为“宫廷大臣供奉”剧团的股东。
故居
墓志铭
1610年退出伦敦戏剧界,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日在家乡病故,终年52岁。遗体安葬在镇上圣三一教堂。墓志铭写:
“看在耶稣的份上,好朋友,
切莫动底下的这抔黄土!
让我安息者上天保佑,
移我尸骨者永受诅咒。”
二、创作分期
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年。王权巩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
莎士比亚的创作特征是乐观主义,追求欢乐生活,反对禁欲主义。
主要成就:十四行诗154首,历史剧9部,喜剧10部。
(1590-1600)
(1601-1608)
王权由盛至衰,各种社会矛盾激化。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詹姆斯一世即位,加强君主专制,王权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乱。
莎士比亚的创作特征是严峻批判社会邪恶势力。
主要成就:悲剧,风格悲愤沉郁。写作著名的四大悲剧。
(1609-1612)
封建王朝专制加剧,压制言论自由。戏剧界出现迎合宫廷贵族趣味的倾向,伦敦大众化剧场的全盛时代已成过去。
莎士比亚创作特征是调和现实矛盾,转向梦幻世界。
主要成就:传奇剧,充满浪漫情调,富有传奇色彩,宣扬宽恕和解。代表作《暴风雨》。
莎剧翻译家朱生豪
朱生豪(1912-1944)浙江嘉兴人,曾在上海世界书局和中美日报工作。从22岁起开始业余翻译莎剧,抗日战争初期,译稿毁于日本侵略军炮火。1942年回家乡嘉兴定居,全力翻译莎剧。32岁因结核病不治去世。共翻译莎剧31部,对莎剧的翻译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悲剧
悲剧冲突:
。代表人文主义原则的正面主人公最终遭受毁灭,在道义上取胜。违反人道的人受到惩罚。
。表现悲剧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人物性格,他们属于性格发展的人物。
著名的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是莎氏创作的高峰。
1.《哈姆莱特》的王权悲剧
《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悲剧代表作。在西方戏剧史上,它又被作为“性格悲剧”的典型作品。讲述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父亲被叔父克劳迪斯谋害,篡夺王位,娶哈姆莱特的母亲为妻。哈姆莱特极度忧郁。他从父王鬼魂那里得知叔父是凶手,遂通过戏中戏证实叔父的阴谋,并以装疯掩饰自己复仇的真相。最后在决斗中与叔父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