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脊髓损伤患者尿潴留中西医护理体会.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脊髓损伤患者尿潴留中西医护理体会.doc

上传人:ying_zhiguo03 2015/9/1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脊髓损伤患者尿潴留中西医护理体会.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脊髓损伤患者尿潴留中西医护理体会
关键词:脊髓损伤;尿潴留;中西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6-0074-02
脊髓损伤后并发尿潴留是骨伤科和外科常见的疾病,治疗比较棘手,因排尿功能要经过漫长的脊髓休克期(3~8个月),自主膀胱功能形成后才能恢复。因此,解决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成为外伤性截瘫患者康复治疗的主要难题之一。患者往往表现心情紧张,烦躁不安,表情痛苦,排尿困难。选择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是护理人员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下面介绍脊髓损伤患者尿潴留的原因及中医护理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1 脊髓损伤尿潴留的原因
脊髓损伤主要因直接暴力(砸伤、摔伤、枪伤等)造成脊髓过度屈曲骨折脱位而并发脊髓和神经的损伤,其次是因脊髓感染、变性、肿瘤侵入脊髓。膀胱的正常潴尿、排尿功能需要在一系列神经反射的调控下,依赖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盆底肌的收缩和腹压等多方面因素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1]。脊髓损伤对膀胱功能的影响主要是:脊髓休克期膀胱处于无反射、无收缩状态,括约肌张力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尿潴留。脊髓圆锥为排尿的脊髓反射中枢(S2-4)所在部。脊髓圆锥以上脊髓损伤的截瘫患者由于尿道处括约肌失去上神经元控制,处于收缩紧闭状态,进而造成尿液排放受阻性尿潴留。脊髓圆锥损伤的患者则是因为骶髓低级中枢受损,反射弧被中断,膀胱处于失神经支配状态,使其充盈感受刺激消失,逼尿肌过度伸张无力,进而导致残余尿量不断增加而引起尿潴留。
2 护理对策
留置导尿护理因易引起尿路感染,故不能轻易导尿。但是对脊髓损伤所致的尿潴留,若不及时插尿管引流,将会引起膀胱过度膨胀,无张力性扩大。导尿所致的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相关数据表明,尿路感染可占医院感染的35%~50%。而这些尿路感染的病例中,75%~80%是由导尿管所引起[2]。因为导尿管内外形成的生物膜容易造成细菌对抗菌药物和机体免疫反应的无应答。因此,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选择与患者尿道口相适应的尿管,应用密闭式引流方法,保证导尿管的持续畅通。首次放尿液不超过1000mL,留置尿管者1~2h放尿一次。尿袋外口不许接触地面,且尿袋的位置一定要低于膀胱,避免拿倒尿袋,增加污染机会。每日2次会阴部护理,持续留置尿管时间,一般不超过1个月。目前对更换导尿管的时间间隔说法不一,一般主张7~10d更换尿管一次。因留置尿管时间与尿路感染正相关,因此应尽量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减少更换尿管次数,降低感染率。同时,在留置导尿期间应积极采取其他措施,促进膀胱及肾功能的恢复,缩短留置导尿时间。
电针治疗尿潴留属祖国医学“癃闭”的范畴,中医学认为膀胱气化不利是本病的基本病因病机。电针经穴孔直接刺激骶神经根所传出神经,被动引起逼尿肌及膀胱内括约肌节律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增加二者之间的协调功能,有利于排尿反射的形成;同时电针刺激神经传入纤维,反射性兴奋脊髓及高级排尿中枢,使排尿中枢发动冲动下行致膀胱。支配逼尿肌和括约肌,促进二者协调运动完成排尿反射。实验研究证实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尿潴留后膀胱功能和肾功能的恢复都有一定的疗效[3]。王佳琪等在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总结临床上针灸法最常用穴位三阴交、中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