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劝学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七律劝学
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
自古雄才多砥砺,从来纨绔少伟男。
书山妙景勤为径,知渊阳春苦作弦。
风流肯落他人后,气岸遥凌豪士前。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七)诵读第l段。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后检查试背。
。
第一步:找观点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
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八)诵读第2段。
。
。
。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
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
(九)诵读第3段。
。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后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