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习礼仪,讲文明”
1 个人礼仪打造良好“第一印象”
礼仪是一种教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仪容仪表整洁端庄,言谈举止真挚大方,服饰搭配得体,表情自然舒展。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心理学家说过,在沟通前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是见面后的20秒,而这20秒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你个人相貌、仪表、服饰、表情、姿态、谈吐等外在因素的感受决定的。
2 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专家孔子就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天下”的基础礼仪,亦即是普通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的基础,是一个领导者治理好国家、管理好公司或企业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比智慧和学识都重要。
、调节道德修养行为的意义
个人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国家的脸面。所以我们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讲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会用文明幽默的语言化解纠纷。社会交往中的许多纠纷多由口角引起,而口角的发生大多与恶语伤人有关。有时道一声“对不起”,说一声“没关系”,纠纷就会自然化解。
礼仪具有很强的凝聚情感的作用。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在平静中会突然发生冲突,甚至采取极端行为。礼仪有利于促使冲突各方保持冷静,缓解已经激化的矛盾。如果人们都能够自觉主动地遵守礼仪规范,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就容易使人际间感情得以沟通,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种事业的发展。
,促进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社会的发展
我国是文明古国,讲道德、懂礼仪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走向社会、进行交往的必备条件。但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现在有的人对“文明礼仪”的意识越来越淡泊。
在部分学生中出现了“不尊重教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家长
”、“自私自利,出言不逊”等不良习气;在日益膨胀的城市人中也有不文明的行为,去年国庆长假期间,七座以下小车免费,外出旅游人员剧增,高速路口的那个堵车场面,好多司机受不了“骂人”,还有过急行为,旅游景点到处是垃圾,一外商有意到中国某大型制药厂投资,临走前去生产车间参观,陪同人员中的董事长就墙角吐了一口痰,外商就放弃了投资;原因是:生产治肺病的药,董事长就如此,何况其他人,难以保证质量!
对此,“习礼仪,讲文明”势在必行。
3 个人礼仪重在学习、养成习惯
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