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心理健康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心理健康论文.doc

上传人:小枷 2018/11/28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心理健康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心理学看待师生人际冲突
制药与材料工程学院环保102班陈伟男
摘要:师生人际冲突是师生人际关系的冲突,是师生心理互动的结果,师生心理互动是师生双方发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师生互动的交互作用和循环因果关系原理,要化解冲突,必须依靠双方的共同努力,变相互指责为积极地调整彼此特别是自己的行为,共同营造师生间心理互动上的良性循环。师生人际冲突根植于病态人际互动模式之中,病态人际互动模式主要有缠结型模式和疏离型模式。如果师生双方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态的人际互动模式,师生间的人际冲突不断的状况将难以改变。
关键词:师生人际冲突;心理互动;人际互动模式

目前,关于师生人际冲突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不少专家从不同侧面对师生人际冲突进行了很有建树的考察。但是,过去的研究存有缺憾,有必要从心理学视角重新审视。本文则运用交互作用的观点和关系模式进行审视,尽可能客观地揭示师生人际冲突的心理本质和根源,提出有价值的心理学建议。
师生人际冲突是师生心理互动的结果美国社会学家特纳认为:“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1]。互动是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毋庸置疑,师生一方的敌对、伤害行为可能会引发冲突,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冲突就必然发生。只有在互动过程中,当一方基于对方的敌对、伤害行为通过诠释、选择作出对抗的反应时,个体间的冲突才会发生。
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冲突是师生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师生间的互动就没有师生冲突,师生冲突是师生互动的结果。
师生间的心理互动是师生双方发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双方在心理互动中互为主体,交互作用。一方面,由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言行,如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期望、评价和情感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交往行为,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必然会依据教师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交往行为。尤其是年幼的学生更以“老师是否喜欢我”、“老师认为我怎样”作为认识自己以及自己与老师关系的依据,因而影响其与教师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学生的言行,无论是积极主动的影响,还是被动地对教师影响的回应,都会作用于教师,在与教师的人际交往中体现出自己的存在和影响价值。师生间的双向心理互动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连续循环过程,这种循环既可能是良性循环,也可能是恶性循环。师生间正确的认知、公正合理的评价和期望、积极肯定的情感易于赢得对方的肯定认识、积极的情感和友好行为,而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师生间原有的好感。
如此良性循环,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不断得到强化,对师生以后的心理互动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反之,师生间认知上的曲解或偏见、评价上的片面或武断、情绪情感上的冷漠或厌恶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这反过来也强化了师生间原有的不良印象,形成恶性循环。师生心理互动关系中的恶性循环往往导致师生人际冲突,破坏师生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的心理互动是可控、可调的,师生人际冲突也是可以化解的。虽然教师的角色职责要求教师在师生互动和化解冲突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根据师生互动的交互作用和循环因果关系原理,要化解冲突,必须依靠双方的共同努力,变相互指责为积极地调整彼此特别是自己的行为,完善认知,消除诱发师生人际冲突的认知曲解和负性情绪,特别是当人际冲突发生时,短时间内把理智与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