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微粒型给药系统具有缓释、靶向等诸多优点,是当今药剂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实验室成功的例子不少,但真正能转换为工业化大生产的则不多,多数只停留在研究阶段,而且对微粒型给药系统生产设备的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
喷雾冷冻机
True L. Rogers[9]等人提出的喷雾冷冻(Spray-freez-
ing into liquid,SLF)是一种新颖的制备药物微粒的技术,通过该技术制备出的药物微粒可以显著改善其溶解性,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该技术是将含有活性药物成分和药用辅料的溶液通过进液器喷洒进入制冷液体,如液氮中。当进料的液体接触到制冷液体后迅速发生粉雾化并迅速在液氮中固化形成混悬液,通过过滤或者蒸发除去液氮,收集到的微粒随后被冻干,经过冻干后的微粉化粉末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给药系统。
此装置因设备简单,易操作,制备出的药物微粒粒径分布均匀,在工业化大生产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旋转填充床
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柔性、溶出速度快、生物黏附性能好、生物利用度高、靶向性强等优点,因此纳米制剂的研究已成为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所制的纳米粒子一般以注射的方式进行给药,也可以进行口服和经皮给药。将药物制成纳米粒子的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2大类:“由上而下”(Top-down)和“由下而上”(bottom-up)。“由上而下”技术是将大块的药物粉末通过研磨或气流粉碎的方法制备成纳米粒子,此法虽可将难溶性的药物粉碎至纳米级别,但不能很好地控制药物粒子的粒径、形状、表面性质和表面带电性质。“由下而上”是利用微乳、超临界流体等技术,从分子级别制备药物纳米粒,但由于制备微乳需加入大量的表面活性剂,从而引起安全隐患;而采用超临界流体,需要药物在不同流体状态下有不同的溶解度,否则无法制备纳米粒。
N. Kivikero[10]等人提出了高重力控制沉淀技术(High Gravity Controlled Precipitation,HGCP),此技术可以制备无机物纳米粒、水不溶性药物纳米粒、含有芳环的抗炎药物纳米粒、以盐形式存在的药物纳米粒、亲脂性药物纳米粒,此技术所使用的装置为旋转填充床。
高重力控制沉淀(HGCP)可分为2种模式:高重力反应沉淀(High Gravity Reactive Precipitation,HGAP)和高重力非溶剂沉淀(High Gravity Anti-solvent Precipitation,HGAP)。
高重力反应沉淀
主要是通过快速的化学反应在旋转填充床中制备药物纳米粒,A+B→P;这要求产物(P)在反应器中的局部过饱和度较大,在反应结束时生成不溶的沉淀。高重力反应沉淀有3种类型:
(1)水溶性的药物盐与酸或碱溶液反应生成水不溶性的药物纳米粒,如苯甲酸钠(溶液)+盐酸(溶液)→苯甲酸(不溶性沉淀);
(2)水不溶性药物以有机溶剂作为反应介质,反应生成水溶性的药物盐纳米粒从有机溶剂中沉淀出来,如沙丁胺醇(异丙醇溶液)+硫酸(溶液)→硫酸沙丁胺醇(沉淀);
(3)在有机溶剂和水中不溶的酸性或碱性药物,但在相应的碱性或酸性溶液中可溶性的盐,分为两步反应:第一步药物溶于酸或碱;第二步溶于酸或碱的药物再与碱或酸反应形成不溶物,如:1)阿奇霉素+盐酸(溶液)→盐酸阿奇霉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