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加快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教育规划纲要》学习体会
谈松华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性进展和阶段性特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教育改革可以说是一种世界潮流。但在不同国家和不同阶段,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是不同的。我国的教育改革是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改革的任务和目标是革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
1、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主要是指政府管理体制,包括三方面: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二是政府管理与学校自主;三是社会参与与政府治理。就改革的进展程度而言,是依次递减的,而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形成了以地方为主的基本体制框架,但是在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等方面的制度设计有待完善。
——基础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为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供了体制保证。
——职业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市(地)为主”的体制,为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体制保证。
——高等教育实行“三级(中央、省、市)办学,两级(中央、省)管理,以省为主”的体制,为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发展、提升高等教育对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服务能力提供了体制保证。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逐步改变政府对高校统筹过多、管得过细状况的同时,通过“共建、合作、合并、协作”等多种方式推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实现了大部分中央部门所属院校与地方共建或转为由地方管理,调动了地方的办学积极性,增加了地方对高校的投入。例如到2000年,有556所高等学校(普通高校387所、成人高校169所)经合并调整为232所(普通高校212所、成人高校20所),净减324所;有509所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的调整(普通高校296所),其中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转由地方管理或以地方管理为主共360所(其中普通高校205所),
2、办学体制改革
主要是指学校的举办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公办学校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其中包括:由社会力量独立举办的民办教育机构;由社会力量与政府合作举办的教育机构;有按民办教育机制运作的公办教育机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等。
3、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招生就业体制改革。
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既打破政府统包统揽,又打破学校封闭办学,是建立教育与社会、市场双向联系沟通机制的关键所在。经过“择优分配”、“供需见面”、“推荐择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阶段,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