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中国社会转型到养鸡场建设
后经济危机时代,呼声最高的就是“转型”,08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为什么中国得以在危机中受影响较小?欧洲日本等一些疆域较小但经济发达的国家之所以资本雄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需求,一旦外部供需对其失信,起结果就如我们所见。美国的恢复政策也主要集中在对内部需求的刺激。而中国每年保持高速的增长,起需求必然强大,同时在供应上也很大程度上自给,从而得以保护。所以,中国的优势就在于内外供需之间的关系。转型的原则也应是发掘、发展和发挥这种优势。
如何发展这种优势?一种想法是“城市化”,通过城市化拉动内需,促进发展。但是在我看来这种拿来的模式必将而且也正在走向畸形。
现在中国有将近八亿农民,如果要想按计划在十年内实现城市化,将意味着至少有五亿人涌进城市,城市的容量将是现在的两倍。而且就近来的趋势来看,去向也是不平衡的,将集中于部分大城市,那么这些城市的容量将是现在的3~5倍,这是难以想象的!在目前尚且不完善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体系如何应对城市的进一步爆炸?再有城市的扩展意味着周边乡镇的消失,不仅是土地资源,而且还包括人力资源转移。小城市周围有许多卫星乡镇,可以保障城市的供应。两亿多农民能否承担十多亿人的日常生活也是值得考虑的。能不能像美国那样实现机械化作业,利用高科技?但这里资源的整合又将面临问题。在中国三元社会中,农民工这一阶层将长期存在——虽然取消了城镇户口和农业户籍的差别,但是鲜有农民能够在城市真正生存下去,他们无法在城市买房无法定居,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这样他们就将长期、代代往返于城市与农村之间,这样他们就不会放弃土地——这将阻碍资源的整合,也将阻碍真正的城市化的实现。这样时间愈长则城乡不平衡问题愈加严重。长期以来中国农村一直在向外输出各种资源,土地、劳动力、智力等,农村的输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很多城市居民在多少年前都是农民),但是农村却未能从城市化中得到反哺。农村供应给城市所需要的资源,但是城市的产品却很少适用于农村,差距拉大,进而消费能力差距更加增大。城市和农村在供需方面的不对等将导致社会分化,进一步的分化则是不稳定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方面农民会倾其所有培养一个孩子,而大学生却鲜有返回家乡进行建设的,就好像城市一直在吸食农民的血。这种不平衡让我联想到了毛泽东一直强调的“一条腿走路”的问题,必不能长远。
八十年代,改革初期,正常扶持乡镇企业发展,从而中国出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各种乡镇企业解决了乡镇人员的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乡镇产品的供应也促进了城市大量个体户的产生,各种杂货铺什么的在那个年代随处都是,城市也开始繁荣。但是九十年代(1993)起,政策重心转移,并开始抑制乡镇粗放型的企业,转而在城市进行资源的整合,是乡镇农村的资本大量流入城市,从而使得城市得以飞速发展。城市发展的结果有一个就是逐渐加强了对外的交流,中国城市崛起的飞速使得外界惊讶不已,很容易让人觉得是城市化给中国带来了一切。殊不知,没有乡镇资本在八十年代的积累和农村供应的大量劳动力,城市化将遇到什么样的阻碍。在这个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爆发户”“农民工”“富二代”和“80后”……
03年以来政府为解决城乡平衡问题,又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