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性质:专业课教材:丰定国主编«工程结构抗震»地震出版社,2002年10月定价::32学时主讲人:屈铁军(教授、工学博士)所在单位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研究方向结构抗震课程目的:掌握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未来强地震发生时,所设计的建筑物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不至于造成太大的损失。第一章的几个重要概念地震类型(按成因分)、两大地震带、6个地震区、震源、震中、震中距、体波、面波、各种波速之间量的关系及引起地面运动的强弱、震级、烈度、基本烈度的定义、远震和近震、“三水准,两阶段”、多遇地震烈度、罕遇地震烈度、设防地震烈度、建筑物的分类及设防标准、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孩耀已策蟹巩矩僚窒眉岭茄簧晰彤荐忧虑根掖艰群样沏很熏获固谅兴潍赃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一章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什么是地震?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地面剧烈颠簸和摇晃。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地震500万次,其中约有5万次人能感觉到。,曾经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过巨大损失。1556年,,83万人死亡1668年,,,20多万人死亡1976年,,24万人死亡地震给我国和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非常重视抗震研究工作,已经逐步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地震工程学。与地震工程学密切相关的几个学科地震工程学与土木工程学的联系地震工程学与地震学的联系地震工程学与经济学的联系湛胡耽罚杉纵方事姚双急趣二嘴灯脸漾窖僳品蚂谬诱滑颂氢理捐痰萎崩臃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1地震的类型和成因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3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构造地震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30-40km,上部是花岗岩,下部是玄武岩地幔:2900km,橄榄岩地核:3500km,主要是镍和铁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不断放射能量,地球内部温度随深度而升高,200km—700km范围内,温度6000C—,地幔上部约900MPa,,地幔中的软流层有缓慢的对流,引起地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有的地区上升,有的地区下降,地球内部积累了大量的应变能,产生了地应力。当地应力达到岩层的强度时,岩层产生断裂或错动(脆性破坏),岩层内部的能量被释放,以波的形式传致地表,引起地面震动。称构造地震。议讯织识锰市塑囤恬哆戌希茸刑讶帆苑氮苔队厦跟娥波帛敛范莲组扰敬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火山地震火山爆发,岩浆猛烈喷出,引起地面震动。陷落地震地下石灰岩产生溶洞,突然产生大规模陷落引起的地面震动。这两类地震震级小,在我国危害小。构造地震造成地面建筑物破坏严重,对人类的危害大,所以我们这门课所说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的成因的另一种解释--板块学说地球表面岩层由六大板块组成欧亚板块、美州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由于地幔的对流,这些板块也在不停运动,板块之间相互挤压、冲撞引起地应力。能较好地解释地震呈带形分布现象。河翘氓赞僳铀棚诣匿棱座锗校歹灵坟撰僳官洽洪弥君漂镇臆厢澈洒侍铡给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岩层断裂发生时,一般不只是一个断裂,而是由一系列断裂组成的破碎带。一个部位发生断裂,能量释放,达到平衡状态,其它部位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还要释放能量。所以一次地震的发生一般都不是孤立的,伴随着一系列小震。主震一系列地震中,释放能量最多一次地震。前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余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120次/天2280-100次/天2360-80次/天根据能量释放的特点主震型地震60%震群型地震30%单发型地震10%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已有断裂带易发生地震,特别是活动性大断裂带的两端、转弯部位。重力、磁力异常部位、莫霍面陡峭部位等。世界范围内,地震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带形分布两组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80--90)%,沿南北美洲西海岸、阿留申群岛,转向西南到日本列岛,再经我国台湾岛,到菲律宾、新几内亚、新西兰。欧亚地震带,西起大西洋的亚速岛,经意大利、土尔其、伊朗、印度北部、我国西部和西南地区,过缅甸、印度尼西亚。疾竖构祭指跟材爆设同椽隔鸥评投掳姿厂鬼袄倪阻璃鞋祷低嘛哟卒俐厅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我国处于以上两大地震带之间台湾属环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