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调查问卷中量表的发展.doc

格式:doc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调查问卷中量表的发展.doc

上传人:bjy0415 2015/10/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调查问卷中量表的发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调查问卷中量表的发展
在问卷中通常会使用心理测验或量表,例如能力测验的对错题或Likert的五点量表,最后通常会以总分(或是其线性转化分数,如T分数)来代表受试者在该特质上的程度。可是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总分是等距(或量化)吗?如果是,那么证据在那里?如果不是,接下来得统计分析怎能用母数统计(如变异数分析、回归分析等)?
在本讲题里,我将先阐述常见测验发展的基本步骤与分析方法,批判其缺点,并提出以Rasch测量模式为基础的测验发展方式。具体而言,我将探讨下列测验发展的一些基本议题:
1、量化:客观与等距
如果总分没有等距的意义,要如何才能得到等距的量尺呢?如何能让该量尺的校准是客观的呢?
2、单向度还是多向度测验?
编制测验应该从单一的建构出发,还是多重的建构?多因素(multi-factor)和多向度(multi-dimension)的概念有何不同?
3、差异试题功能
测验对每个次团体(如男生、女生、小学生、中学生等)所代表的意义是否一样。如何检定?如果不一样,进行团体比较有意义吗?
4、难度与能力的分布
测验的目的在于区分受试者的个别差异,太难的试题或太简单的试题都不恰当。这是否意味着试题难度应该在答对率为50%左右最好?
5、团体差异
在研究里,常会进行团体比较,例如男生比较独立,还是女生比较独立?假如总分没有等距的意义,这类的比较要如何进行?
一、自然科学的测量:客观与比率量尺
一、牛顿惯性定律
F(力)=M(质量)A(加速度)
不同两力施于同一物体,其加速度的比值为两力之比。不论该物的质量是多少,均如此。

力的测量具有客观性,因为和质量M无关。
力(F)的量尺是比率量尺(ratio scale),因为只要F1是F2两倍,其加速度就是两倍,无论F1是多少均如此。
若F=MA两边取自然对数log,则
logF=logM+logA
不同两力施于同一物体,其加速度的关系为:
logF1=logM+logA1
logF2=logM+logA2
令则

两力相减

力(F’)的测量具有客观性,因为和质量(M’)无关。
力(F’)是等距量尺(interval scale),因为只要比多1,其加速度也多1,无论是多少均如此。
二、心理测验的总分有此特性吗?
1、你中午吃过了吗?
2、你现在会觉得无聊吗?
3、你体重超过60公斤吗?
4、你认为柯林顿会辞职吗?
5、你认为吴敦义会连任吗?
以上回答试者的1分,否者的0分。满分为5分。
这样的总分有意义吗?
没有意义,因为背后所代表的心理建构不清楚。
1、3+2=?
2、5+3=?
3、6+5=?
4、9+8=?
5、7+14=?
答对者得1分,满分5分。
这样的总分有意义吗?
1、可能有意义,因为根据我的专业判断,这些试题背后所代表的心理建构是“加法能力”。
2、总分越高代表加法能力越强吧!这需要检验。
3、如果要以总分(或其线性转换)当作判别受试者能力(特质)的高低,那么总分所代表的意义就是单向度的。换句话说,这些试题所测得的是单一的能力。
三、检验方法
1、对考生而言
(1)如果考生答对较难的试题,基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