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分析感悟)(一)温故知新,析前热身。(大屏幕练习)1、给下列字注音。嗜    辄    吝   褐箪汲俦     觞瓢屡娄欤2、解释下列词语会意: 辄: 萧然: 晏如:    造戚戚: 汲汲: 俦: 觞:3、文学常识填空陶渊明, 著名诗人。一名,字,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等。(二)整体把握,品言知人。师问:根据传记文章体例,请同学们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请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来回答。生明确:籍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请同学们背诵相关的语句。师问:本文在行文中除了对陶渊明做了一般性的介绍外,还有赞文,那么.,何为“赞”?赞语中的话和“传”中的语句有什么关系?明确:(读书下注释)历史传记中常用"赞"来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评论,本文是仿照史传体写的,“赞曰”是作者叙述完了五柳先生的生平事迹后对他的评论。赞是在传文后对五柳先生的评论。明确:照应关系。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照应“不慕荣利”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照应“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照应“不戚戚于贫贱”。“赞”中的语言对陶渊明的人格与品质进行了高度概括。(三)深入研析,体悟人物。师问:请大家结合文章具体语句来分析陶渊明的形象。明确:1、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中看出他生活贫穷。从“晏如也。”可见他安于贫穷,不以穷为耻。2、从“造饮辄尽,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中可见他的饮酒方式与目的的确与众不同,他饮酒不随礼俗,表现率真、真诚。3、写文章的目的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不是为了做官。可见淡泊名利。4、他的性格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师问:陶渊明辞官不做、退隐山林,足可见他淡泊名利,那么“闲静少言”怎样理解呢?明确:他与身边的农民是不同的,他少有精神上的知音,所以他的理想与爱好不被别人认同,所以他与别人没有太多共同语言,也就无话可说。(四)探讨交流,挖掘本质。1、问题:陶渊明读书的特点是不求甚解。今天我们也常用“不求甚解”,常含贬义。怎样理解陶渊明的读书呢?学生讨论。明确:陶渊明读书不在字句上多下功夫,而在乎领会文章的旨意。他读书意在与作者的思乡情怀相交融。真正把书读透,不只悟到人物的特征,更高境界是发现作者的神韵。师小结:读书有三种境界:浅者读书,读其字;中者读书,读其人;高者读书,读其魂。陶渊明属于高者的境界。也只有这种境界才会让人废寝忘食。古代很多人读书多为敲开功名的大门,陶渊明的读书目的是“娱情”。他的另一爱好“写文章”,从作者陶渊明的爱好中可见,他淡泊名利的人格。他的所做不违背自己的心灵。读书也好,写诗也好,都是满足心灵和精神的需要,不为功名。2、问题:在一般的传记文章中,都要交代人物的籍贯、姓氏等,而陶渊明在自传中不写清姓名,却假托“五柳先生”的名来作传,为什么?生讨论交流观点。明确:陶渊明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