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孙子兵法.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孙子兵法.docx

上传人:花开一叶 2019/2/13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孙子兵法.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孙子兵法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班级:2010级物理二班姓名:刘世奇学号:88孙子的全胜思想上学期选课时我毫不犹豫的选了孙子兵法,之所以选了它,是因为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到现在学****孙子兵法已经有十几周了,老师每节课都讲了很精彩的内容,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第一节课中老师所讲的孙子兵法中“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孙子“全胜”思想中的一部分。孙子强调,最高明的战争就是不打仗,最好的境界就是上兵伐谋,这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全胜。全面的胜利,不打仗而使敌人投降屈服,这才是用兵最高的理想境界。孙子的“全胜”思想包含两个主要层次:一是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境界,二是在不得已而用兵作战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损失,实现破中之全。前者是高层次的“全胜”,而后者则是相对低层次的“全胜”,然而两者互为关系,相互弥补,相得益彰。首先,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就等着敌人来投降。这里的“不战”是指采用非武力的政治战、经济战、文化战、外交战、心理战等,使对方屈从于自己。下面用《孙子兵法》中的有关论述,说一下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解。第一,“威加于敌”。在《孙子兵法·九地篇》中,孙子曰:“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威加于敌”是以强大的实力对敌人是假威慑的力量,首先从心理上摧垮敌人的精神防线,使敌人屈服投降,从而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例如,公元前207年,刘邦夺占岈关就采用此法。当时,秦军有十万兵力守关,而刘邦只有二万人马。若不顺利夺占此关,项羽就有抢先夺去关中的可能。刘邦手下的谋士张良献计道:何不运用“威加于敌”之法,在岈关四周山上多张旗号,以迷惑守关秦军,扰乱敌心。秦将见岈关四周山上皆是刘邦军的旗帜,内心惶恐,终于不战而降。刘邦得以顺利引兵过关,西进咸阳。第二“其次伐交”。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例如,战国时期的张仪,可谓是伐交的高手。当时,魏国战败国力衰弱,而秦国却越来越强大,不断扩张势力,引起了其他六国的恐慌。苏秦挂六国相印,使六国结成联盟,联合抗秦,即“合纵”。秦国为抗击六国联盟,重用张仪,张仪采用伐交手段,破坏楚齐联盟,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亲秦。这样,六国的“合纵”被张仪的“连横”给拆散了。秦国达到了孤立楚国的目的,可谓不费一兵一卒。第三,“上兵伐谋”。“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例如: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因为郑国国君曾经对自己无礼,于是以郑国与楚国私下交好为借口,约同秦国一起围攻郑国。弱小的郑国自然不是两大强国的对手,郑国局势危在旦夕。在这种危急情况下,烛之武前去拜见秦穆公,向秦穆公分析了秦晋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及围攻郑国对于秦国的不利之处。秦穆公听信了烛之武的话,于是撤兵,晋军也随之而去,郑国于是转危为安。要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谋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境界,有时候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