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2、解读作品主题 教学过程 一、检查提问字词及课后思考题 二、分析环境描写 文中有几处环境描写?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①第2段“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作用:这些景致与人物懒散怀旧的心绪、消沉落寞的情怀正相吻合,情与景交融营造了一个略带感伤色彩的抒情氛围。作品中的环境整体有些阴暗压抑。这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社会环境。 ②第49段“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作用:“罗网”展现封建文化思想依旧弥漫的社会环境。 ③第4段“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作用:这不正是我高洁的情怀和坚贞不屈的意志的象征性写照吗! ④第31段“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 作用:在这里,正隐隐地透出了我的一种希冀,我是多么希望老友重新像这株红山茶那样挺立起来啊!这些生动的景物描写,是一些融情入景的画面,含蓄地展示着我的感情世界,有助于深化小说的题旨。 在萧索凄清、死气沉沉的背景下,梅花、山茶与白雪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其实,只要熟悉鲁迅先生悲观中奋起、绝望中反抗的战斗精神,就应该不难理解这幅图画背后的精神内涵。 ⑤第31段“天空的铅色来得更浓;小鸟雀啁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寻不出什么食粮,都赶早回巢来休息了。” 作用:此处鸟雀归巢的画面,烘托出吕纬甫如今妥协、丧失自我、沉沦的形象 三、总结小说的主题 1、思考:造成吕纬甫人生失意、理想幻灭的原因固然与小知识分子自身性格软弱有关,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答:还有社会原因。 2、造成他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请分小组充分讨论后回答。 答:造成吕纬甫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中国是一个“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的国度,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异常强大。他的悲剧,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自己的灵魂的悲剧 3、请试着概括小说的主题。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落潮后不久为背景,表现了吕纬甫由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转而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灵魂的人生悲剧。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回顾了吕纬甫由满腔革命热情到意志消沉的历史过程,以内蕴丰富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示出,许多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之后并没有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个人奋斗无济于事,而正确的道路还需要继续探索。鲁迅既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做了严肃的针砭。 四、艺术构思     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它动人地展示了主人公的感情世界。它的主要内容与情节是在我与吕纬甫的对话中展开的。  五、布置作业     思考:联系全文看,吕纬甫和顺姑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相似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