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试论《周易·革卦》给我们的启示.docx

格式:docx   大小:52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试论《周易·革卦》给我们的启示.docx

上传人:sanyuedoc2018 2019/2/18 文件大小: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试论《周易·革卦》给我们的启示.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试论《周易·革卦》给我们的启示顾凤威《周易·系辞下传》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的道理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在求生存、求发展的道路上,变化改革是必然的规律。无运动就无变化,无变化就陷入停顿、阻滞,产生固步自封。中国的始祖黄帝、尧帝、舜帝曾遵循这一动、变、通原理,适时改革社会,使天下大治,社会向前发展。二十世纪社会主义中国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正是根据这一动、变、通的原理,带领十二亿中国人民开展了一场历史上所没有过的声势浩大、踏踏实实的大改革。这个改革已经冲破并正在继续冲破各种旧的思想、旧的体制、旧的****惯势力的束缚,使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局面。然而要在一个庞大而又古老,人口众多而又底子薄的国度里进行改革,实现预定的目标,是件非常不易的事。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聪明”。因为对历史的深度见识,可以使改革者具有远见从丰富的史实中提炼的观点、根据的规律,可以使改革者富有强烈的理论感;而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使改革者绕开暗礁,劈风斩浪,牢牢操稳远航的舵。基于这点,本文想探讨一下《周易·革卦》对当今改革的一些启示。一、改革本是一种自然变化规律《周易·革》“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革”,。变更,改革。《说文》:“兽皮治去其毛曰革。革,更也。”《杂卦》“革,去故也。”从卦象看,下离象征火,上兑象征泽。泽有水,水在火上,受到烧灼,发生变化,所以叫“革”。“巳日”,朱骏声《说文通顺定声》云“巳,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包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已为蛇,象形。按,巳,似也。象子在包中形,包字从之。孺子为儿.....未生在腹为巳。引申......巳者,止也,者用也。”故知巳日者万物的孚甲已成之时。“革”为变革之意,言孚甲荚裂至时而变,故曰革而信之。万物繁衍,文明彰显大悦,故元亨利贞,悔亡。《传》“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悦,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传》举“水火相息”、“二女同居”两件事说明改革的普遍意义。历代研究“易学”的人,几乎都把这两个事例分开加以解释,如郑玄、虞翻、王弼......等,分例解释的结果,固无可厚非。究其实际似乎并未吃透古人置此二例于一处,暗中所存相反相成的妙用。“水火相息”,水与火是一对矛盾事物。“息”字可作“熄灭”解,又可作“生息”解。二者既有矛盾相克(彼此不相容)的一面;又存在着“灭而后生息”的另一面。这一相克相生的内涵,宋儒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说得颇为透彻。从“水火相息”中,可以看出:有矛盾,才有斗争,才有新生事物的出现这一客观规律的普遍存在。“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按文王八卦,离为中女,兑为少女,二女相得的对象:兑应为少男艮卦(山泽通气);离应为中男坎卦(水火相息)。今革卦离下兑上,依乾坤父母二卦以生三子三女的次序,则成为兑与坎配(泽配水);离与艮合(火配山)。如此一来,二女所求,皆不符阴阳合德原则,因之,也就不能出现相克、相生的结果,故云“其志不相得”。“水火相息”、“二女同居”这两个事例放在一起:前者在揭露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斗争、生与灭;后者则从反面证明如两个事物间缺少像水火一般的矛盾斗争,则旧事物不会死亡,新事物也不能出现,二者放在一处,并非偶然,而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同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