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语文——灵性的舞台一百中学语文陈亮语文——灵性的舞台内容提要:高中阶段,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却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学生只关注考试成绩,而未上升到对文化的探寻与思考。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教学中未能给学生创设广阔空间以展现灵性才智,造成学生语文学习缺少兴趣。教师要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改革观念,改变教学思路,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思考空间,发掘学生的潜力,唤起学生的灵性,必能使语文学习面貌发生改变,也必能使语文教学发挥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作用。正文时下,高中语文学习似乎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与英语学习相较,语文学习缺少必要的关注。学生对语文学科缺少英语学习的热情,而且学生只关注试卷成绩,成绩成为了衡量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准,而真正的语文水平的培养却被忽视了,高中学生对语言的运用以及对中华文化理解的现状让人担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能不觉得悲哀。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许多,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是应该认真去审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是一门植根于生活的学科,其范围几乎宽广到无所不包,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应该说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接触语文,在学语文,也在用语文。但为什么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却没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呢?语文教学的现状似乎能够给我们一个答案:一、教学思想陈旧。语文课程改革如今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教材也较以前按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内容被大大扩展,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硬件变化了、升级了,软件呢?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往往还在固守旧有的教学模式,所谓“新瓶装旧酒”。教材发生了变化,但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并没有变。对文章的处理方式较以前毫无变化,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处理成旧有教学材料的翻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的选择为出发点,对教学材料进行选择。教师选哪篇,学生就学哪篇,不管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否易于吸收,是否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授的过程中,仍然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课堂上“说一不二”,几乎每个问题都有确定的完美的答案。学生们都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老师们也乐此不疲。正是这样的教学过程,在蚕食着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学生与生俱来的对于语文学习的灵性,非但没有被开发出来,反而在这样的“生产车间中”被葬送掉了,实在让人觉得可惜。考试导向的局限性。如今,对学生而言,考试是最为重要的。功利地讲,考试似乎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所有的价值似乎都在一张试卷中予以体现。学生们对解题的热衷已经超过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一切行为只为在考试中多拿上几分。再看看我们的语文试卷,有多少题能够让学生更自由地展现自己的灵性?基础性的考查,将学生都带向一个目的地,机械化的解题与语文本身的灵活自由显得格格不入。而最能体现学生创造性的作文,似乎也在分数的引领下,逐渐限定了学生自由的想象与创造。每当一篇高考范文新鲜出炉,必将引发学生的模仿潮,类似的作文开始出现在课堂与各类考试中,结果,千人一面的结果出现了,无数人的聪明才智变成了复制与翻版,很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的灵性,也在被范文的条条框框束缚,无法将个性的智慧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长此以往,学生将更加无法理解语文学科的意义。认为这只是一门应对考试的学科,自己要做的就是将题答好,将答案写规范,而忽视了语文学习的真正意义,也无法寻觅到探索祖国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