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比较文学对研究文学的意义一、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全球化”无疑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1995年月曾经在荷兰的乌德勒支大学举行了题为“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或全球化”的专题讨论会。这个会议之后,世界范围的有关全球化的讨论更趋深入。全球化指的是地球的各个部分整合成一体的意思。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发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在洲际的特点。做为一个历史的或历时的过程,全球化的特征却在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由于地球上的人类以民族或国家为单位分别居住在各自的土地上,而且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状况和发展过程。出于历史上的原因,民族与国家之间曾经长期闭关自守,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状况必须而且已经在改变。从一定程度上讲,比较文学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产物,它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全球化密切相关。在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初期,正是民族和民族文学的形成时期,文学的民族性极强。到19世纪8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人们的眼光打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域的界限而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整体。这时全球化也开始诞生。全球化进程已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文学有了较大的开展,国际间比较意识才真正成熟,各种以比较为特色的学科应运而生,比较文学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出现正是人们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学看成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的时候。二、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全球化中的文学民族性民族是一个人类学的种族概念,文学上的“民族”或文学的民族性则主要是某一地域民族的主体性显示,是某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立品格表现。在某种意义上,独立性、主体性是民族价值和意义的一种标志。民族文学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而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们之间,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审美心里等方面,都有很大得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之间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但是她们之间的差异不可能消除,她们之间的矛盾也必然产生。其实,民族性并不仅仅意味着保持民族风俗习惯、民族生活方式等方面,而贴上“地域文化”的标签,它更意味着保持民族自身的文化精神,保持民族文化精神的独立性,也意味着站在现代性立场上反省民族的内部精神,重新思考政治、历史、制度与人的关系等等。“民族性”和“现代性”、“后现代性”、“后殖民主义”等话语一起构成了当代知识界思考东方文化政治的具有一体两面性的课题,它涉及的不仅仅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思考的民族文化问题,还有在全球化语境中,各国如何进行政治选择、文化选择问题。在这一选择中,政治、文化或者民族中的个体是如何显示出民族性的。只不过,在背后却是一个文学理念在支撑着,即学习西方大师和其中的文学理念,本土体验只是一个背景性存在,提供可阐释的素材,这都造成东方当代作家作品的面目模糊,很难有鲜明的特性,因此也就难以达到鲁迅所说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目标。、世界文学作为一个重要概念,世界文学最先由德国大诗人歌德在1827年提出来的。一位年轻的学者爱克曼对歌德十分崇敬,他详细记录与歌德的谈话,在歌德去世后与1835年发表《与歌德谈话录》,这是一本了解歌德作品和思想的重要著作。歌德是在读过一本中国小说的之后,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张隆西指出: 对歌德来说,中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