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墓
乘6、10、11、16、27、65、122、223、72、192路黄花岗站下。还可以在下了白云山后去黄花岗。
位于市区北面的白云山南麓,面积16万平方米,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起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过微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后将此地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黄花岗墓园始建于1912年,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烈士墓构筑在岗陵之上,纪功坊峙立墓后。墓道两旁苍松翠柏,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园内还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桥等。建国后政府在墓园外筑起围墙,1961年这里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烈士陵园
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发动了广州起义,后失败,死难烈士多人,又有多人被反动派逮捕后英勇就义,都埋于此。为纪念革命先烈,1957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在此兴建了大型陵园,大门石壁上刻周总理题写的“广州公社起义烈士陵园”,气魄雄伟。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镇海楼(广州博物馆)
镇海楼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该楼又名“望海楼”,因当时珠海河道甚宽,故将“望江”变为“望楼”。又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以壮观瞻。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分朝代陈列广州城2000多年发展的文物史料。
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至今已有1414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也是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重要见证。南海神庙规模宏大, 广州南海神庙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深五进,中轴线上由南而北分别有牌坊、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后殿,两侧有廊庑、西南小岗上有浴日亭。现存建筑多为清代结构。庙宇建筑布局具有早期建筑特色,如仪门的复廊形制、头门的垫台等,据专家考证,尚存周代建筑遗风。中轴两旁为廊庑、碑亭等。牌坊为三间四进柱冲天式,花岗岩石打制,正面石刻“海不扬波”四字。头门建于清代,面阔为三间,进深二间,分心墙用两柱,梁加雕刻鳌鱼等纹饰,前后两侧均设垫台,硬山顶,二龙争珠陶塑瓦脊。门前置一对红砂岩石狮,两侧为八字墙影壁。仪门面宽三间、进深四间,硬山顶、两侧与复廊相通。礼亭,原建于明代,1990年仿明代风格重建。大殿原为明代建筑,单檐歇山顶,宽五间深三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9年重建。后殿是20世纪30年代陈济棠主粤期间改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1991年修建时,后殿重新安装了陶塑瓦脊。该庙因珍藏历代皇帝御祭碑甚多,及存韩愈、苏轼等名人碑刻而被誉为“南方碑林”。
陈家祠
陈家祠为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又称陈氏书院。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设计。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为三进五间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陈家祠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著称,它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著称, 号称"百粤冠祠"。
百万葵园
门票
85元
介绍
百万葵园主题公园,位于广州番禺万顷沙镇,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种植一百万株向日葵,成为目前全国第一家、全部采用进口种子(以日本为主)的观赏性向日葵乐园。园内一年四季繁花似锦,如若游人特地为观赏葵花、薰衣草而来,则最佳季节在五月到十月之间。百万葵园内的葵花经过科学控制,在四月中下旬一同开花,形成百万葵花海,场面非常壮观。而且花期安排错落有序,每天保持有20万株葵花盛放,令游客无论何时到来,都会感受到葵海的壮观。
北回归线标志塔
标志塔主体部分为混凝土花岗石混砌结构,基础部分为坛式,地板石的排列采取道教的八卦形式。,,为直立火箭型。塔底呈球面状,正中铺花岗石,刻成半球轮廓,以直径4厘米黄铜柱嵌入中心点,并沿东西方向镶嵌粗铜条,以表示北回归线由此点分别向地球的东、西方向延伸。塔顶为不锈钢筒托着的直径120米的空心圆孔,供太阳直射校验。每年夏至日正午(12时26分),太阳就会直射球中圆孔,把光点投影到塔底球面铜柱点上,此时人立于塔下则无身影。
此塔1985年12月17日竣工,1986年夏至日揭幕。广州市政府立石纪事,表明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