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项目申报是个技术活:NSFC预答辩印象随着高校综合实力竞争的白热化,作为一个游戏规则相对比较公平、申报流程相对比较科学的开放式申报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高校综合排名中的权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中青年教师加入NSFC申报的行列中,呈现出国基课题申报群众化、运动化的趋势。为提高我校国基申报课题的命中率,12月30日,学校科技处邀请学校一些多次获得资助的专家,对提交的国基课题申报书初稿进行预答辩,以帮助申报者理清思路、找出问题关键。自己有幸和两外2名专家(一名杰青兼长江学者、一名博导)负责林学及相关学科申报书的预审。提交的申报书总共21项,其中青年基金16项,面上项目5项,申报的项目绝大部分集中在生命科学部林学学科,其中青年基金申报者多系从欧美、中科院、985/211名校博士毕业的刚入职青椒,申报前绝大部分发表多篇SCI论文,研究基础较好。但从预答辩情况看,效果差强人意,给人以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申报书屈指可数,大部分属于可上可不上、撞大运的本子,少部分申报书质量较差,属于评委只要一看题目就毫不犹豫枪毙的类型。总结一下,申报书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提炼不出科学问题园林、工学背景出身的申报者,往往把自己从事的规划设计、工艺生产的东西拿来申报基金课题,忽略了NSFC支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宗旨。而理学、计算机出身的申报者,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往往将计算机模拟、虚拟景观再建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而忽略了研究的潜在应用价值。这种本子送到小同行手里,往往会因为科学问题提炼不够,惨遭枪毙命运概率较大。2、研究内容大小失范作为NSFC青年基金,研究跨度只有3年,经费资助力度仅仅20多万元,许多申报者在研究内容上往往把握不准,要么研究内容过大,很难在预定时间内完成研究内容;要么研究内容过小,研究成果不具一般性,失去了资助意义。前者如“××细胞的代谢基础研究”,后者如“××宫殿木结构空间分析”,前者是国家973项目研究范畴,后者的研究内容过于具体,失去一般性研究的资助意义。3、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混淆,关键技术问题不关键如果是基础研究,研究目标则是揭示某一现象发生的内在规律;若为应用基础研究,则是为某个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而研究方法则是针对研究内容采取的具体技术手段,很多申报者将三者混为一谈。如研究内容为“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研究”,那么居民点空间格局分析、交通网络分析、出行方式选择的问卷调查必然是研究方法的不二选择、此外,关键问题过多,罗列的很多问题不是关键问题,而是一个工艺问题或生产问题。如申报题目是“××物种质资源保护”,那么种质资源的储藏与加工就是个技术问题,而不是关键科学问题。4、研究背景与申报课题不相关客观评价,与面上项目相比,青年基金申报者的研究基础较好,但这种较好的基础并不必然带来质量较好的申报书。最近几年,3S技术、计算机模拟、景观生态学、气候变化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