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让“道德”不再尴尬
王锡军(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道德的本质是情感的、行为的、状态结果的、动态发展的四个方面有机统一的“善”。正象真理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检验一样,道德也遵循实践论、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因而具有空间上的延展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我国现行学术“道德”概念,强调“规范”而偏离“善”的本质,因此,应当重新定义。
关键词:道德规范本质善
作者简介:王锡军(1967-)男,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一、“道德”的尴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教科书中,道德是这样定义的:“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
笔者认为,这个概念存在四点不足:一是缺乏鲜明的价值判断。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道德应该以什么作为价值标准,没有提及。二是道德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与宗教、风俗习惯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有何本质区别没有界定。“对人们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很显然是传统习俗、宗教、统治阶级的意识和思想家的一些学说,诸多因素错综交织引起的,这就意味着道德是复杂的多因素引起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大染缸”。三是维系手段不具有鲜明的正向性。“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舆论不一定代表正确。亚当·斯密说过“舆论也有错误的时候”。现代社会的舆论,往往由政治掌控的媒体导向,比如2008年3月,西方媒体歪曲报道奥运圣火在西方城市传递受阻事件。传统习俗往往代表保守落后,如妇女裹足、种族歧视。人们的内心信念具有多元性,不同的个体、群体往往具有不同的内心信念。内心信念的多元性更加剧了道德的多元化。这样看来,似乎“道德”在受一种政治的和保守的无形力量左右着控制着,同时又受到不同主体的不同信念支配着。四是道德的阶级性、民族性不具有可演绎性
(教材后文还提到道德的阶级性和民族性)。美国出现次贷危机,连他们自己的财长都说华尔街不讲道德,他讲的“道德”是资产阶级的道德还是无产阶级的道德?中国的“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猪肉、彩色馒头等一系列食品安全的“道德”问题是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的?还是中华民族的?道德的阶级性,即是统治阶级可以用它来作为控制人们思想,愚弄民众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作为统治阶级禁锢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本身就没有正义性,因而阶级性的本质是反道德性。道德的民族性根源主要是宗教性,宗教大多是信奉上帝、神之类的,其思想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因而是非科学的。反道德的非科学的也是道德?
二、尴尬的“道德”的理论成因
追索尴尬“道德”的理论成因,不难从我国学界具有代表性的教材《伦理学原理》(赵兴宏、王健主编,2006年5月,辽宁人民出版)中看出端倪,这也应当代表我国伦理学方面理论的主流思想,因为前文提到的“道德”概念完全与本书观点相符。当然,这本书的观点亦有多方理论文本佐证,然而,基本是从书本到书本,从思想到思想,从规范到规范,由于不同派系理论家思想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造就了这部书最大的特色——包罗万象因而迷失了最基本的方向和价值。
道德有没有明确的方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