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科研论文:浅谈幼儿成才教育科研论文:浅谈幼儿成才教育关键词:幼儿成才教育环境幼化智力特点非智力特点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内容摘要: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为此,不少父母不惜花费一切代价,付出大量心血和努力。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目的,不了解幼儿的生理特点,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当,结果可能事与愿违,许多努力将付诸东流。要育才,先育人,幼儿期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在成才之路上如何迈出第一步十分重要。只有结合幼儿的特点,对幼儿实行全面教育,才能奠定今后发展的良好基础。正文:在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的良好社会心理氛围中,我们提倡重视幼儿的教育。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望岂能成龙,只有教才能成才,而幼年所受的教育,影响训练而成的个性、习惯,体质一直伴随你,可能对你的一生产生影响。而对人的研究和教育必须从“人之初”开始,这不仅是家长的事,学校的事,也是社会的事。社会希望把幼儿教育成为具有良好道德,聪明的头脑,健壮的体魄,以及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有强烈的求胜和合作精神及自律能力的人才。任何杰出的人才无一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早期教育也即幼儿教育基础之上。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的基础主要是五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的90%,在这之后教育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发展,但您精心培植的人才之花在五岁以前就已绽蕾。日本教育家松原达哉也指出“婴幼儿时期,是孩子一生当中身心发育最显著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不抓紧教育和指导,掉以轻心,放任自流,孩子的一生就毁掉了。”可见幼儿教育的关键性所在。在此,我们首先应了解幼儿的生理特点,它包括智力和非智力的,以及老师和家长如何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教育。(一)幼儿的智力特点1、大量依靠直接感知,3-6岁的孩子,虽然学会了口头语言和别人交往有了初级的思维活动,但仍大量依靠直接感知,幼儿的感知分化能力比较差,比如三岁的孩子分不清绿色和蓝色,幼儿认字时,往往把相似的字混淆,家长有时责怪幼儿粗心大意,其实这是和他们的感知分化能力不足有关。在正确的引导教育和训练下,幼儿的感知觉逐渐分化,比如有些善于绘画的孩子,对事物形象的细微差异敏感。家长应创设条件和环境,让幼儿直接感知,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孩子在直接劳动中感知各种物品,从中认识许多特性。经常带孩子外出散步、参观、游览,有意识地让孩子感知世界,扩大孩子的视野,其收益远远大于孩子在家里“苦读”。2、注意容易分散,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比如,正在屋里看小人书的孩子,一听到外面小朋友的说话声,便将小人书就地一扔,不顾一切冲到屋外,这说明幼儿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影响。一般说来,强烈刺激或新奇多变的事物,颜色鲜艳,形象清晰,能响动说话的东西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如孩子随便翻书,突然翻到一张插图,便会停下来仔细看。电视里的广告能引起幼儿注意。此外,感兴趣的事物也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幼儿每天无意注意占优势,易受外界干扰,所以他的注意很难稳定,分心是不可避免的。家长不能过分要求孩子和大人一样,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这是孩子很难做到的。家长应针对吸引幼儿注意的这种特点,精选幼儿学,符合他们的经验和兴趣,就能引起和保持他们的注意力,促进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3、记忆具体,缺乏方法,从幼儿记忆内容上看,形象生动,情节具体的材料便于幼儿记忆。比如让幼儿识字不是太容易的,但如果告诉幼儿“山”字像一座山,或者给幼儿看一张画有鸡的图片,上面再写一个“鸡”字,幼儿往往容易记住。幼儿常常用机械记忆,也说明幼儿记忆的具体性。此外,歌曲和儿歌往往是朗朗上口的,它们的声音和节奏也是具体的,从而增添了记忆材料的主动性。不同幼儿的记忆力不同,如幼儿看完一张画有10种动物的图片后,让她们说出上面画的是哪些动物。有的孩子能全说对,有的能说出一半,而有的连一半都说不出。可见,良好的记忆是可以培养的,老师和家长可以针对幼儿的记忆的一般特点和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教给一些具体识记的方法。丰富知识也有助于记忆。4、常常“想入非非”幼儿的想象十分活跃,幼儿看到天上的浮云,便对妈妈说这是一只小白兔,那是一朵棉花,那是一座小山。有时幼儿把想象混合为一谈,父母便以为孩子撒谎,“瞎说”,家长不能一听孩子讲得不合实际就雷庭大怒,这样会扼杀孩子想象的火花。而应带孩子观察大自然,引导幼儿去积累想象。多给幼儿讲故事听,让幼儿看些图画,并及时启发和指导,给予正确的评价,这些都会促进幼儿想象的发展。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如让幼儿计数,当幼儿在头脑中浮现了3个苹果的形象,再浮现了2个苹果的形象时,她才能回答:“3个加2个是几个”这样的问题。家长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幼儿说话不能抽象,他才能回答生动具体,能诱发孩子头脑中的形象,多讲故事,用图片帮助幼儿增长知识。(二)非智力特点如好动、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