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前言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市委重要会议精神,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主题,围绕“一地四区”建设要求,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的道路,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生态名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后发优势非常明显,打造一个新农村建设国家级品牌和精品的条件得天独厚。在良好的基础条件下,为进一步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巩固村庄环境建设成果,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品牌,2008年初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中国美丽乡村”行动,以加快我县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国美丽乡村”行动是一个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立足于安吉县实际情况的政策创新,目的是“充分增强生态经济的实力,弘扬生态文化的活力,彰显生态环境的魅力,整体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把安吉乡村打造成‘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中国美丽乡村’”。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已形成良好的态势,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2010年,县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主线,围绕产业更强、乡村更美、保障更优、机制更活,着力推进创建提质扩面、产业转型升级、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村改革创新,继续保持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全国前列,进一步开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杭垓镇磻溪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第一章现状概述第一节区位、自然概况1、地理位置:磻溪村处于杭垓镇中部,距离杭垓镇区5公里左右,东南与松坑村交界,南接吴村、姚村村、高村村,西北与杭河村、桐坑村、文岱村相连。磻溪村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保护较为完好,并于2005年评为县级“生态村”。村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是安吉县确定的重点区域中心村之一。,辖19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农户855户,共2707人。2008年人均收入为8981元。全村共有土地面积5225亩,山林面积24221亩,生态公益林面积18514亩。2、历史沿革:磻溪别名磨盘口。光绪版《孝丰县志》载:“坟岱溪集高山之水会流十余里至霅川,会岘川,合流出磻溪会霅河,在磻溪口接磻溪水出霅口,会西溪、铜铿、霅川、西河、磻溪五处水,回旋而下,渊深不可测。”是五处水磻旋之意,故名。又村西南有座山,四面灵空,形似磨盘,故又名磨盘山。历史上曾称永和乡;1949年秋属永和区;1950年春属永太区,建磻溪、桐岭两乡;1955年冬将桐岭并入磻溪乡;1958年10月并入永泰公社,称磻溪管理区;1961年9月从永泰公社划出建磻溪公社;1984年1月称磻溪乡;2003年,行政区划调整,磻溪乡乡镇合并后并入杭垓镇。2007年11月,依照上级精神,实行行政村规模调整,将杭垓镇原磻溪村、石壁村、兴旺村三村调整为磻溪村。3、地理概貌:潘溪村处于安吉县西南山区,地势东边、西边、北边较高,中间低。村域内有两条水系,并在中心村内交汇,是村域内主要的泄洪通道。村域内还存在多处水塘和溪涧,是暴雨季节山洪下泻的通道。磻溪中心村位于村域中部,农户较集中,其他自然村基本都是依山而建,建筑布局分散。4、气象水文:磻溪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180天左右。境内水源充足,磻溪穿村而过。5、对外交通:潘溪村对外交通主要为磻佛公路(磻溪至佛岭),现状路面宽7-8米,沥青路面,对外交通方便。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一、,,%,二产收入为6750万元,%,三产收入为800万元,%。产业收入中第二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比例明显高于一、三产比例,反映出磻溪村处于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第三产业比例偏低,档次不高,以消费型为主,生产型服务业较少。2008年磻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981元,低于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0343元的平均水平。1、第一产业主要以经济林为主,全村经济林品种主要为毛竹、板栗、花卉、黄枯竹和苗木。全村山林总面积24221余亩,其中毛竹林为18210亩,平均每度亩产值约为900元;小竹林、黄枯竹、杂竹面积为4320亩,荒山大约700余亩,板栗590亩。全村耕地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其中以天竺、龟甲竹等各种苗木为主。磻溪村的天竺在附近镇区已有相当的知名度。天竺系亚灌木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良好草花景观苗木。种植天竺经济效益较好,亩产净产值可达1万元,2010年全村种植面积达2000亩。2、第二产业主要以加工业为主,全村共有大小企业39家,去年工业产值达6750万,产品主要是竹木制品工艺生产,扫帚加工和水泥预制加工、转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