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莀穆旦评述螇张蓉芳110102131薆摘要:在谈到20世纪我国新诗史,穆旦是绝对绕不过到的。尤其是在四十年代,穆旦的诗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期,他的诗歌既传达了那个时代的脉搏,而又卓然自立的以自己的方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四十年代的文学批评视野里,穆旦成为了推崇现代化新诗歌的那个时代的“先锋们”在提倡自己诗歌理论时的范例和样板,当然也受到了不同声音的质疑。在新时期的穆旦研究中,穆旦被推倒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研究的角度和方式也多元化。但是对穆旦诗歌的评论总是跟那个时代文学界所推崇的某一文学主张紧密连,我们期待历史能够给穆旦最为公正的评价,这也许也是我们对诗人最大的尊重。羁蝿关键词:穆旦,创作,评价,新时期蒇莃在谈到20世纪我国新诗史,穆旦是绝对绕不过到的。尤其是在战火纷飞,风云变幻的四十年代,穆旦的诗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期,他的诗歌既传达了那个时代的脉搏,而又卓然自立的以自己的方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对一个诗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也在那个灰暗的历史天空发出了耀眼的光芒。纵观穆旦一生,他为我们留下了很多高质量的诗歌,成为我们挖掘不尽的宝藏,而作为翻译家的查良铮则向我们奉献了拜伦,普希金,雪莱,济慈,艾略特等诗人的译著,这些精美的译诗深受人们的喜爱。莄芈一穆旦的诗歌创作和翻译及四十年代的穆旦研究芇穆旦(原名查良铮)的家族是浙江海宁的名门望族,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査氏家族的丰富的藏书,深远的家族文化积淀以及他较早的文学阅读都使他很早就有了较深厚的文学功底,也较早的开始自己的创作道路。莅在抗日战争之前,穆旦仅是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的时候,就开始了诗歌的创作。早期穆旦的诗歌就显露出了他的“早熟”,“他很早就在诗中表现出他感情的含蓄节制和具有较多的理性成分。”蒂①杜运燮:《穆旦著译的背后》,《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页例如他的《哀国难》,表现当时的大的时代主题和背景,在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的时候,他还注意用旧的景象做了反衬,这就使原本自己的感情有了理性的节制。同时,他还很关注底层的,普通个体的命运,例如《更夫》,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关注个体命运的同时融入的是自己对生命的终极思考,这就使“更夫”这一形象具有了象征性的意义。“他默默地从大街走到小巷;生命在每一声里消失了,化成声音,向辽远的虚空飘荡”。蚈②李方编:《穆旦诗全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羈抗日战争后,整个40年代,是穆旦诗歌创作走向成熟和高潮,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风格,他的大部分诗歌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诗人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依然沿袭了对时代,劳苦大众以及自我思考的关注,同时他对诗歌技巧的运用也更加圆熟。象征,反讽,戏剧化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艺术性增强很多,被后来读者推崇的代表作《五月》、《赞美》、《隐现》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蒆进入五十年代,由于时代环境的压迫,诗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诗歌创作,转而埋头进行外国诗歌的翻译,只有在1957年全国文艺界宽松的环境下,诗人“短暂重现”,创作了《葬歌》、《我的叔父死了》、《三门峡水利工程有感》等少量的诗歌,虽然在政治环境严峻的情况下,穆旦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创作的原则,写下了“平衡把我变成了一棵树”,用象征的意象表达了在那样一个不正常的,没有自由的环境中,自己已被异化的苦闷。然而随着政治环境的日益严峻,穆旦再几乎没有进行诗歌的创作,直到1976年,十年浩劫已经结束,遭受苦难的作家知识分子们的春天就要到来的时候,诗人却溘然长逝。就在他生命里的最后一年,诗人留给我们他最后的吟唱,《智慧之歌》,《理想》,《爱情》等都向我们展示了诗人对生命,友谊,爱情这些组成人生命基本要素的思考,而《冬》则是他对人世间做的最后的诀别,他写到:“我爱在淡淡地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工作做完”,“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那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薀③李方编:《穆旦诗全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2页。仿佛在向人们做出他最后时刻的心灵告白。莁穆旦生前出版过三个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和《旗》。在他去世后,海内外都出版了他与几位诗友的合集,他的个人选集和全集也相继面世。关于穆旦的研究,从1946年开始,经历了60多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蚈在四十年代,穆旦进入文学批评的视野,引起了沈从文和朱光潜两位前辈大家的注意,他们在论及现代中国新文学的时候,都提及了穆旦的诗歌,虽然并没有作专题的论述,但能够被两位在文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前辈与一些重要诗人同时列入中国新文学史的序列中,说明了在他们眼中,穆旦的诗歌具有超出一般写作者的价值。芃王佐良的《一个中国诗人》羃王佐良:《一个中国新诗人》,《文学杂志》1947年7月版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全面的评述穆旦诗歌的文章,从多个方面来看,这都是一次富有开创意义的批评。王佐良指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