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的语文教育观汤明珠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为语文教学辩护的文章,主要是批驳当时某些人对语文教学成绩的指责。(见安徽教育出版社《全国中教优秀教学论文集》中拙作《我为语文一辩》该文2001年8月又在第六届国际华文教育论坛上被评为优秀论文)我在文中提出“语文就是语文!语文不是万金油!”不过那篇文章偏重于破,经过这几年摸索与思考,对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一激发兴趣我虽没有切实的统计材料,但凭感觉似乎以语文教学论文及教学经验为最多,而且,恐怕也是语文学科的特级教师最多,至少是最出名。然而,社会上对语文教学成绩意见也最大。为什么呢?恐怕关键是花里胡哨的东西太多。其实,教育既然是科学,就应该老老实实按照科学规律去办事,因为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科学固然特别强调创新,但凡是规律都必须而且只能遵守。比如,倘认为从古到今,人都是用嘴吃饭,用脚走路为守旧,自以为只有用脚吃饭,用嘴走路才是创新,那么这样的创新不要也罢,否则,只能是找死。语文究竟怎么教,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以为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今后不需要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最最重要的指导原则。教学,教学,顾名思义应当是“教”和“学”两方面的双边活动。“教”和“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学”是“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什么,怎样教,都要从“学”的实际出发,关键是“教”学生“学”,教得学生“爱”学、“会”学。学生学得主动,才能举一反三;否则,单有教师的积极性,学生处于应付的被动的抑制状态,教学必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有过捉鱼经验或者看过捉鱼的人都知道,捉鱼的人劲头大到可以不顾水冷,俗话说“鱼头上有火”。哪里是鱼头上有火呀,是对捉鱼充满激情,心里头有火。这时候你要真是给他两条鱼,他未必领情。而一但激起观看者下水捉鱼的欲望,下水后又在捉鱼的过程中尝到无穷的乐趣,捉鱼虽辛苦,也会乐此不疲。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学习是艰苦的,同时也蕴藏着无穷的乐趣。片面强调苦学,是曲解苦学。学习当然要吃苦,怕吃苦,贪安逸,不下功夫,是学不好的。但吃苦,要吃的是地方;下功夫,要下在点子上。把学习当作是不得不应付的差事,被动地学就苦,苦不堪言;学得主动则苦中有乐,其乐无穷。掌握前人积聚的知识财富,需要记忆,更需要心领神会。强制和灌输,只能使学生厌倦学》上说:“导而无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教师有启发引导之责,但必须时时力戒包办代替之弊。二教给方法在激发起学生学习的高涨的热情之后,关键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首先是读书的方法。这又可以分成两点来谈,一是读课本的方法:我一向认为中学教学应当“以本为本”,也就是“以课本为根本”。没有十成把握,不应该也不允许在课堂上对课本指手划脚,说三道四。如果真有真知灼见,可以写成文章在报刊上争鸣。一本书拿到手后,首先要从目录读起,搞清楚这本书大的框架结构。王力先生说过写书的人最重要的功夫就是会搭架子,反过来,读书的人最大的本领应该是会拆架子。看清编书的人是怎么积散篇成单元,积单元成整册,然后顺着编者的思路——也可以在摸透编者的思路以后,根据自己的想法,重新编排——由薄到厚,一篇一篇认真学下去,学到最后再由厚到薄,提炼出全书的精华而加以牢固记忆。在读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