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教育史名词解释.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教育史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雾里看花 2019/5/14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教育史名词解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这种官学合一的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礼包括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用来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用来陶冶内心情感。射是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是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是文字读写。数是算法。蚅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肂出自《论语-述而》,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比如一个方的东西,已说明一个角的样子,如果这个学生不能类推其余三角的样子,这就表明他没有动脑筋去思考,或者是他接受能力不够,教师不必多讲,否则就是包办和灌输,难于达到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袁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芆这是孔子提出的,“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造成人与人的差别。这一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肄5.“有教无类”螂出自于《论语·卫灵公》,意思是不分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他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办学方针相对立,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是历史进步。蚈6.“学而优则仕”蕿这是由子夏所述,代表了孔子的教育观点:由平民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简概括为“学而仕优则仕”。它有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者虽然学习了但是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它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蒄7.“化性起伪”蒃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蚀这是荀况提出的礼、法起源的一个前提,也是荀子“性恶论”的一个依据,用来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后天的人为造成的。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螇化性起伪:(1)是美育的功能之一。(2)荀子以“化性起伪”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体现了美育的功能。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则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生而好利、疾恶、纵欲,需要后天文明的熏陶、感化,于是产生了礼仪、法度和艺术等。诗、书、礼、乐等化性,对人进行塑造,使人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伪”故荀子说:“化性起伪”,“无伪则性不能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