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海关认证企业标准.doc

格式:doc   大小:114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海关认证企业标准.doc

上传人:dyx110 2019/5/15 文件大小:1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海关认证企业标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附件1海关认证企业自我评估报告(高级认证)说明一、关于评估报告企业在向海关提出适用认证企业管理申请前,应当按照认证标准进行自我评估,填写评估分值,并将自我评估报告随认证申请一并提交海关。自我评估报告分两部分:一为企业介绍,内容需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简要介绍,企业(含分支机构)注册登记情况,根据认证标准自我打分评估情况,企业联系人情况等。二为根据认证标准逐项打分评估,并需在备注栏内就该项指标得分做出简要说明(其中有制度或文件要求的需列出制度或文件名称,计算数值的需列出数值)。二、关于认证标准及赋分规则本认证标准分为内部控制、财务状况、守法规范、贸易安全和附加标准,共5大类18条32项。其中前4类为基础标准,第5类为附加标准。(一)基础标准赋分规则。赋分选项分为两种,一是“达标”、“不达标”,对应分值为“0”、“-2”;二是“达标”、“部分达标”、“不达标”,对应分值为“0”、“-1”、“-2”。达标:企业实际情况符合该项标准。该项标准中有分项标准(用(1)、(2)、(3)等表示)的,也应符合每个分项标准。部分达标:企业实际情况基本符合该项标准。该项标准中有分项标准(用(1)、(2)、(3)等表示)的,也应基本符合每个分项标准。不达标:企业实际情况不符合该项标准。相关标准项不适用于该经营类别企业的,海关不再对该项标准进行认证。(二)附加标准赋分规则。设定“符合”和“不适用”选项,对应分值为“2”和“0”。附加标准分值最高为“2”,不重复记分。三、关于认证标准的通过条件企业同时符合下列两个条件并经海关认定的,视为通过认证:(一)所有赋分项目均没有不达标(-2分)情形;(二)认证标准总分在95分(含本数)以上。认证标准总分=100+(所有赋分项目得分总和)。四、关于规范改进情形的适用除本认证标准第12、13、14、15、17、22、23项外,其他项不达标或者部分达标的,允许企业规范改进。规范改进期限由海关确定,最长不超过90日。根据规范改进情况,海关认定是否通过认证。海关认证企业标准(高级认证)认证标准达标情况备注一、内部控制标准达标0部分达标-1不达标-2不适用-(一)(1)进出口业务、财务、内部监督等部门职责分工明确。(2)指定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关务,对企业认证建立书面或者电子档案。(1)企业应当建立海关法律法规等相关管理规定的内部培训制度。(2)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权人员、负责关务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每年至少参加1次海关法律法规等相关管理规定的内部培训,及时了解、掌握相关管理规定。(二)。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在申报前或者委托申报前有专门部门或者岗位人员对进出口单证涉及的价格、归类、原产地、数量、品名、规格等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规范性进行内部复核。报关企业:代理申报前,有专门部门或者岗位人员对委托人提供的监管证件、商业单据、进出口单证等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合理审查。物流企业:有专门部门或者岗位人员对运输工具进出境申报信息、舱单及相关电子数据、转关单(载货清单)等物流信息的准确性、一致性进行复核。 (1)按海关要求建立进出口单证管理制度,确保企业保存的进出口纸质和电子报关单证、物流信息档案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与安全性。(2)妥善保管报关专用印章,以及海关核发的证书、法律文书。、完备,涉及的货物流、单证流、信息流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经抽查,未发现有不符合海关监管规定的情形。(三)(1)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岗位,或者聘请外部专职人员独立对进出口业务等实施内部审计。(2)每年至少内审1次,建立内审书面或者电子档案。(1)建立对进出口业务发现问题或者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或者措施。(2)建立对企业人员和报关人员私揽货物报关、假借海关名义牟利、向海关人员行贿等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或者措施。(1)建立改进制度或者措施。(2)对海关要求的规范改进事项,应由负责关务的高级管理人员直接负责具体规范改进实施。(四)、准确、完整、有效记录企业生产经营、进出口或者代理报关活动的信息系统,特别是财务控制、关务、物流控制等功能模块有效运行。 (1)生产经营数据以及与进出口活动有关的数据及时、准确、完整录入系统。系统数据自进出口货物办结海关手续之日起保存3年以上。(2)进出口或者代理报关活动等主要环节在系统中能够实现流程检索、跟踪。(1)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护信息系统安全,并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2)有专门程序或者制度,识别信息系统的非正常使用,包括非法入侵信息系统,篡改或者更改业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