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卧薪尝胆的成语典故篇一: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卧薪尝胆“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中,薪指柴草,胆指苦胆,原意指睡在柴草上尝苦胆。它出自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立下雄心壮志要报仇雪耻,就在柴草上睡觉,经常尝苦胆,以激励自己不忘国耻。越王就这样磨炼自己的意志,经过长期的准备,终于率兵打败了吴国,洗雪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后世人们用“卧薪尝胆”来比喻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篇二:成语故事_卧薪尝胆释义卧薪:睡在柴草上。尝胆:品尝苦胆。形容刻苦自勉,奋发图强。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春秋时的吴、越两国战争不断。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国打得大败,并且被越军射伤。阖闾临死前,嘱咐他的儿子夫差说: “一定不要忘记仇恨。”两年以后,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兵马,要向越国报仇,便想先发制人,趁吴国没有发兵之前,先攻打吴国。范蠡谏阻说:“主上切勿盲目行事。我听说武器是一种凶器,发动战争是违反道义的事,武力争斗是处理政事的下策。违反道义,喜欢动用武力,在战争中去冒险,是不会得到什么好处的。”勾践武断地说:“我已经决定了,不必再更改了。”于是发兵攻打吴国,吴国以它全部的精锐部队抗击越国的进攻,在夫椒大败越军。勾践和他剩下的五千兵众退守于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吴军将它团团包围。越王勾践悔恨交加,对范蠡说道:“我因为不听您的劝阻,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不知如何是好。”范蠡建议说:“我们派人去向吴国赔礼道歉,送去厚礼,请求讲和,如果他们还是不答应,便把整个国家连同我们自己都交给吴王,让他得到极大的好处。”越国便派大夫文种到吴国去请和。文种通过一番情真意切的表白,吴王有些动心,想要同意讲和,但伍子胥力劝吴王不要答应,而应该一举灭掉越国。勾践见求和不成,便打算豁出去,杀掉妻子,烧毁宝器,然后与吴国人以死相拼。文种阻止勾践这样做,并说: “那吴国的太宰,为人贪财好色,可以用重利诱使他替我们说话。”勾践让文种秘密地给太宰送去美女和宝器,太宰果然收下了,并将文种引见于吴王。虽然伍子胥一再坚持灭越的主张,但因太宰在吴王面前多方替越国说好话,吴王终于撤兵回国。越国虽然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但越王却受尽屈辱,整天为吴王夫差养马。越王勾践回国以后,日夜焦心苦想,为了磨励自己报仇复国的意志,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据说他睡在柴草上,并“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在座前悬一苦胆,一起一坐都抬头看着苦胆,一饮一食都要尝尝胆汁的苦味)。”每次尝到苦味的时候,还要大声对自己说: “勾践!你忘了会稽战败的耻辱了吗?”与此同时,勾践亲自种田,夫人织布,衣食极为简朴。他礼贤下士,关心百姓疾苦。重用大夫文种,将全国政事托附给他管理,派范蠡到吴国作人质。二年后,吴国放回了范蠡。经过几年的休养和整顿,勾践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出兵伐吴,一举打败吴国,报了以前的仇。篇三: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南柯一梦()东施效颦() 江郎才尽()赴汤蹈火() 投笔从戎()鹤立鸡群()负荆请罪()杀妻求将() 完璧归赵()凿壁借光() 指鹿为马()纸上谈兵()精忠报国() 入木三分() 卧薪尝胆() 乐不思蜀() 三顾茅庐()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l抱薪救火—— l势如破竹—— l高山流水—— l望洋兴叹—— l对牛谈琴—— l滥竽充数——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