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内容提要的学术视域中对中国传统学术春秋公羊学的基本典籍进行了重新的理解和诠释。本文认史、思想史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重新理解,对春秋公羊学的学术命运进行了重新解读,并在与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理论的比较中总结了公羊学历史哲学的特征。第一章论述了公羊学历史哲学的形成过程。从历史哲学意义来说,《春秋》是“历历史哲学命题,董仲舒更是在其以“天”为本体的哲学体系下形成了其“三统说”的历史哲学理论。何休通过创立“三世说”和提出“三科九旨”将公羊学的主要理论整合到一起,成为一个思辨的历史哲学理论体系。公羊学历史哲学是儒家思想在历史哲学领域学历史哲学理论是以经典注疏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公羊学历史哲学作为经学在中国学本文以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与批判的历史哲学为学术背景,在东西方互动为,春秋公羊学的主要理论形态是思辨的历史哲学理论,但其中在历史事实、历史文本等问题上也有分析的和批判性的认识。本文还从公羊学的历史哲学性质出发对中国学术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一共分为四章:史”,而不是“编年史”。《春秋公羊传》已经从经典文本《春秋》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的中的合理推演。第二章分析了公羊学历史哲学的四个诠释层面。春秋公羊学是一种经典诠释学,它在从历史文本《春秋》中诠释出思辨的历史哲学理论的过程中,产生了“事”、“辞”、“例”、“义”四个诠释层面。本章在分析这四个诠释层面时指出公羊学历史哲学在某些问题,尤其是在历史事实、历史文本等问题的思考上与当代西方的分析的和批判的历史哲学理论有相通之处。第三章从春秋公羊学的历史哲学性质出发解释了春秋公羊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命运。本章指出公羊学是具有宏大叙事性质的历史哲学,而左氏学是具有小叙事性质的史学。由此出发,本章分析了汉代公羊学的兴起与衰落以及清代公羊学的复兴和消亡,并对学术史上的经学今古文之争以及公羊学与清末政治等问题进行了新的解释。第四章在与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比较中总结了公羊学历史哲学的一些特征。公羊术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具有经世致用的实践性;公羊学的基本典籍作为经书向历代诠释者敞开,使公羊学历史哲学理论具有开放性。另外,公羊学历史哲学评判历史时以道德作为基本的标准;公羊学历史哲学在历史主体的认识上采用了多元化的观点。关键词:公羊学历史哲学《春秋》《春秋公羊传》董仲舒何休
,,,’瓸.,.瓼/居如’...,.
.,.,’,’珼,
一、比较文学与传统经典的重新理解绪论经典文本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至为深远。当远古的先民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刻下第一化底蕴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争鸣中立于不败之地。即使经历了秦朝焚书坑儒的浩劫,汉代的统治者在继承秦朝之后,一方面从秦朝灭亡的教训中认识到法家的政治学说不可行,另一方面又苦于汉初的黄老之学并不适用于王朝休养生息之后的政治现实。董文化对儒家文化的冲击时,提出道统说,主张回到孔子、孟子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个象形符号的时候,无疑已经注定了中华文化重视书写的文化传统。此后,铭刻于甲、骨、青铜上或者书写于筒、牍、缣帛上的文字,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向。当孔子将古代的典籍加以删定用来教授门徒之后,儒家学派就已经凭借着“六经”纳詈裎儒家经学也终于在汉武帝时确立了其独尊的地位,并成为此后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学术主流。此后每当中国文化发展到重要的转折时期或者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时,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们便会返回到经学的源头,对经典文本加以新的理解并从中阐发出新的意义、开出新局面,也从而使中国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仲舒适时地对春秋公羊学说加以新的诠释,一方面用三统说解决了汉代继承秦朝的政治合法性问题,同时又在春秋公羊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天人合一的哲学,为汉代和以后历代的统治者建构了推行君主专制的封建政治体制的理论依据。正因为董仲舒的经典诠释恰好符合了时代的需要,所以它在政治和学术两方面的意义和影响都是巨大的。冯友兰称:“董仲舒之主张行,而子学时代终:董仲舒之学说立,而经学时代始”,ǘ舒作为划时代的人物来看待,并非过誉。汉代之后,经学开始衰落,玄学兴起。何晏、王弼等人用玄学思想来重新解释《论语》、《周易》这些儒家经典。一度被汉代经学家的烦琐注疏埋没的经典文本在玄学家的有意误读中摆脱了汉代经学的道德和礼法等观念的束缚,生发出道家诗学所崇尚的放达和潇洒,中国文化从此进入了玄学的新阶段。中唐时期,韩愈在面对来自异域的佛教去。这不仅是对佛教的有力反击,也对此后宋明理学和心学的兴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孔于之前不能有所谓经。”见《经学历史》【清の鹬苡柰⑹停谢J榫月新妫页。。按:“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其中《乐》久已不传,故又称“五经”。在经学历史上又有过“七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等简称。参见《群经要略·经名与本枝篇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