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讲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一、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地位和形成
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争论
四、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比较
五、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地位和形成
(一)地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是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二)形成
1、批判和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1)重农学派:“纯产品”理论
①贡献:把剩余价值的源泉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②缺陷:
从使用价值的角度理解“纯产品”
只有农业才生产“纯产品”
“纯产品”是由自然,即土地提供的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①斯密:
贡献
——把剩余价值起源问题的研究推广到社会劳动的一切领域,提出了利润范畴
※明确地提出劳动与劳动条件的分离是剩余价值生产从而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
※利润不是从流通领域产生的,不是让渡的结果,是工人超出用来补偿自身工资的劳动量之上所完成的劳动中,引伸出利润
※分析了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
缺陷
※不能用劳动价值论科学地阐明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怎样发生的,不能证明劳动与资本相交换是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的
※混同了利润和剩余价值,混同了利润和平均利润,混同了价值和生产价格
②李嘉图:
——在事实上把利润归结为剩余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论证劳动和资本在利益上的对立
利润的两层含义:一是本来意义上的利润,是剩余价值与全部垫支资本之比;二是指剩余价值
贡献
※利润来源于工人的劳动,利润是新创造的价值中扣除工资价值以后的余额
※揭示了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对立,揭示了工人和资本家两个阶级经济利益的对立
缺陷
※只考察了相对剩余价值,而忽略绝对剩余价值
※从一开始就从平均利润出发来进行考察
(3)马克思的结论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不能从理论上说明剩余价值的性质和起源,关键在于他们没有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过程
(1)19世纪40年代:萌芽阶段
——《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
(2) 19世纪5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3) 19世纪60年代:完成阶段
——《1861——1863经济学手稿》、《1863——1865经济学手稿》、《资本论》
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资本和资本总公式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
生产过程
生产方法
工资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劳动力成为商品